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七節 士人家教的興起

宗法家長制,到春秋初期開始衰落,春秋末至戰國初逐漸解體。宗法家長制的解體與人口的增加和大量流動,特別是與井田制的解體,有著直接的關係。人口的增加造成原來村社的井田難以維持賦役和生活,由此激起庶民與貴族之間的社會矛盾。此外,貴族氏族的人口繁衍,支庶旁系子孫的貴族地位就難以維持。這導致士以下的平民必然日益增多,並加劇宗族內部的衝突,促進階級分化。由於這些,過去的封建宗親居住的城邑、郊區、庶人和被統治的異族環居四野的「國」、「野」制度逐漸崩潰,從而動搖了宗族制和井田制。

宗族制和井田制的崩潰,勢必造成社會和家庭結構的重新改組。加上春秋戰國時期持續的社會動亂和政治改革,產生了先是沒落貴族出身的和後來從平民階層上升而成長的士階層。士階層屬於新生階層,是隨著奴隸制度的崩潰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突起的一支異軍,它突破了奴隸制的社會結構,充當著學術下移的先鋒,同時又促進了政治和經濟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士階層的人數不多,但是他們的社會活動能量很大。無論是沒落的貴族出身的,還是由平民階層上升的知識分子,他們都不甘心下降到平民階層,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而是希望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道路登上政治舞台,世代為官。所以,士階層的家教很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首先,士作為智力勞動者,其謀生手段是文化知識,所以他們的家教其突出特點之一是注意傳授文化知識,而不是像農民、小手工業者或商人那樣把耕種、技藝或經商等作為家教的主要內容。士階層的家教與士的職業要求是一致的,主要是禮、樂、詩、書等書本知識和「修己治人」之道。在《論語》一書中,記載有孔子家教的情況,孔子的學生們曾留心觀察孔子對兒子的教育與對他們的教育有什麼區別,發現其教育內容和方法是相同的。這反映士的家教有注重文教的特點,重在培養子弟做士的能力。

其次,士的家教旨在使其子弟為入仕作準備。春秋戰國時期,士的流品很雜,一般認為他們可以分武士和文士兩種。這時的武士已不同於單憑體力或武藝的兵士,或那些刺客任俠之徒,而是對兵家之事頗有研究的韜略人才,如孫武、吳起、孫臏、樂毅等,不僅為統治者「獻力」,而且「獻謀」。文士是向統治者「獻智」,即為統治者制訂政策出謀劃策的,有策士如縱橫家蘇秦、張儀之流,有學者和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等等。無論是武士還是文士,由於他們是以為統治者服務為謀生之道,所以不僅注重自己的從政能力訓練,而且也很重視其子弟禮樂文化教養,甚至在學術藝能方面如果是自家的獨創,則不輕易外傳,以保證其子弟在入仕晉陞方面保持優勢。

士階層的家教,自春秋戰國時期興起以後,日漸得以鞏固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讀書人數增加,在古代封建社會裡,知識分子的家教成了學校教育的必要準備和重要補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