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六節 家教與學校教育結合

西周宗法制的形成,不僅使貴族統治階層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而且隨著子孫的繁衍和封建小王國的增多,他們越來越感到小規模的家庭教育不能滿足現實政治的需要。 由此逐步擴大了貴族子弟的教育規模,即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開始建立貴族子弟學校。

早在夏、商時期,就傳說有貴族學校,但由於文獻資料不足,很難說作為專門培養貴族子弟的教學機構確已存在。但在西周時期,貴族的學校教育不僅存在,而且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西周學校教育的特點之一,是貴族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結合,表現出明顯的階級性。

西周的貴族學校稱為國學,它分為大學與小學兩級。大學與小學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份,並不是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西周的大學為天子所設,規模較大,有四學、五學之稱。所謂四學,就是南「成均」、北「上庠〔xiang祥〕」、東「東序」、西「瞽宗」;所謂五學,就是上述四學再加上中央位置的環水而建的「辟雍」。不論是四學還是五學,都是專門為統治階級的上層貴族子弟而設的,這些有資格入學的貴族子弟,被稱為國子,上至王太子,下至諸侯公卿的子弟,他們大都是天生的宗法特權世襲者,是天子王位及諸侯國君的法定接班人。後來,諸侯也設立大學,但為了與天子設立的大學有所區別,稱為「泮宮」,因為它與四面環水的辟雍不同,只准半面臨水,其規模也較小。這是西周等級制在教育上的具體反映。

貴族學校的設立,為貴族子弟的家庭教育開闢了新天地,但學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礎之上的。西周時期,家庭教育從胎教為起點,其下限則因學生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說來,王太子八歲入小學,即八歲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公卿的長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則是13歲入小學。諸侯國的太子一般在八歲時入小學。入小學之前均為家庭教育,而家教有師、傅、保專門負責。女子不能享受學校教育,從小在閨門接受姆教,到20歲就出嫁為婦。

胎教在西周初期就很重視,是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胎兒的環境教育,如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說:「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ju踞〕,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胎教之後接著就是幼兒教育。「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所以,《大戴記·保傅》說,貴族子弟自為赤子時,家教就早已開始了。

自從幼兒能學會吃飯時,師、傅、保等家庭教師就教以右手,能言語時就教以說話,能行時就教以行走。然後教以數數和辨識方向;教以音樂,陶冶性情;教以識字,灌輸知識;教以禮儀,培養尊敬父母和友愛兄弟;教以軍事遊戲,以鍛煉其身體。師、傅、保負責家教也各有分工。保,主要保護其身體;傅,主要是輔導其德義;師,主要是教導其知識。通過師、傅、保的教育,使貴族子弟在德、智、體三個方面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為進入國學接受正規學校教育作必要的準備。

上層貴族子弟入學之後,家庭教育只是告一段落,並非就此停止,而是作為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繼續進行。《大戴記·保傅》、《周禮》、《禮記》載,王太子入學後,回到宮中要進行家庭教育。《保傅》講:「退習而端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這就是說,王太子從太學回宮後,太傅要進行輔導,使其不良行為得到糾正,使其在學校未學明白的知識要弄懂並且熟練,從而使德性、知識得到開發,完全掌握所學知識。由此可見,西周上層貴族子弟的家教與學校教育是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