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植物分類學成就 第七節 譜錄的出現

從魏晉至唐宋,隨著農業、園藝事業的發展,湧現出了眾多的與植物學有密切關係的植物譜錄。譜錄是有關某種或某類植物的專書,篇幅長短不一,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現存的比較重要的譜錄有:晉代戴凱之《竹譜》、唐代陸羽《茶經》、宋代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陳翥〔zhu柱〕《桐譜》、蔡襄《荔枝譜》、王觀《芍藥譜》、周師厚《洛陽花木記》、劉蒙《菊譜》、王灼《糖霜譜》、史正志《菊譜》、韓彥直《橘錄》、范成大《范村菊譜》和《范村梅譜》、陳仁玉《菌譜》等。

《竹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關竹子的一部專著。竹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和江南各省。作者戴凱之故鄉——武昌正是盛產竹子的地方。他除著有《竹譜》外,尚著有《竹記》一書。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在《竹譜》中著錄了61個品種。描述了它們的種類、產地、性狀和用途。竹類分布有明顯的區域性,一般偏北地區主要產散生竹種,而偏南地區則多產叢生竹種。戴凱之對此是有所了解的。《竹譜》中有「五嶺實繁」的結論。所謂五嶺,在古代包括福建南部、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五嶺實繁」,即是說上述地區主要出產叢生竹種。《竹譜》中所列的產於華南地區的竹類篁〔huang黃〕竹、棘竹、單竹、苦竹、弓竹、筋竹、蘇麻竹等,也都屬叢生竹種。

唐代陸羽(公元728—804年)寫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茶葉的科學技術專著。描述茶樹生在南方,樹高一二尺,乃至數十尺。樹形像瓜蘆,葉子像梔子,花像百色薔薇,種子與棕櫚相似,樹榦像丁香,根如胡桃等形態特點,還對茶樹的起源、命名、生態環境、種植方法,以及對茶的加工製作和飲用作了全面介紹。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茶文化,對後世和世界都有深遠影響。

宋代,譜錄大量出現,達到高潮。研究經濟樹木的有《桐譜》,作者是北宋安徽人陳翥。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從形態學、生物學和解剖學等各個方面對各種桐樹的特徵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寫白花桐:木材紋理結構粗、材質鬆軟;葉片圓大尖長,光滑;幼葉有茸毛,呈三角形;花先葉開放,白色,花心紅色,帶深紅斑;果實穗狀,光滑,果實呈兩室,肉質胎座上小白膜翅中種子呈長黑點狀……對比寫紫花桐(絨毛泡桐):木材紋理結構細,材質結實;葉片三角狀圓形,顏色青綠,多絨毛不光滑,葉片硬,葉柄上舉;花紫色,也先葉開放;果實有粘性,果實構造與白花桐相似,種子較小。書中把白花桐、紫花桐和另一個白花桐的變種排列歸為一類,相當於現代植物分類學上的玄參科泡桐屬,是很正確的。《桐譜》還對苗木繁育、造林技術、加工利用諸方面,作了全面的論述,很有價值。

南宋韓彥直的《橘錄》(公元1178年),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橘類植物的專著。全書共三卷,一、二卷記述了橘類的品種、特徵。對黃橘、塌橘、包橘、綿橘、沙橘、荔枝橘、油橘、綠橘、乳橘等品種就外觀和內部分別作了比較說明,如記綠橘:「比他橘微小,色紺碧可愛。不待霜食之味已珍,留之枝間,色不盡變,隆冬采之,生意如新。」韓彥直第一次將柑橘樹分柑、橘、橙三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將其分為若干種。這樣的分類是科學的,至今還有現實意義。第三卷記述橘的栽培、管理和加工利用方法,談到橘樹病蟲害、澆灌、採摘、收藏、制治和藥用等方面,韓彥直認為「橘皮最有益於葯」。

宋代動植物譜錄的大量出現,特別是植物譜錄,對於傳播和發展植物學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產生了很大影響。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宋代,當時最有特色的是無數關於動、植物的專著」,「其中某些植物學方面的著作,要比15和16世紀早期歐洲的植物學著作高明多了。」實在不是過譽。

相對來說,這期間關於動物的譜錄,則很少見。這裡簡要介紹一下《禽經》和鄭樵《昆蟲草木略》這兩本著作。《禽經》一卷,舊題周代師曠撰,晉張華注,不過這是有問題的。現在一般都認為它大約成書於唐宋間。《禽經》是我國關於鳥類的最早著作。書中記載了鷂、鶚、鸚鵡、鴛鴦、鷓鴣、錦雞、鶺鴒〔jiling吉玲〕等70多種鳥,對其名稱、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都有記述。如指出錦雞的特徵是「腹有采文」;翡翠「飲啄于澄瀾洄淵之側」;「鷗,水鳥,食小魚蝦」;「雁飛有行列」、「鷫鸘〔sushuang肅霜〕飛而隕霜」,反映了對候鳥遷徙活動與物候的了解。

《昆蟲草木略》是宋代鄭樵(公元1102—1160年)所撰。全書把生物分為草木(植物)、昆蟲(動物)兩個綱;草木綱分為草類、蔬菜、稻粱、木類、果類五目;昆蟲綱分為蟲魚類、禽類、獸類三目。在植物部分還把性狀相近的種類(如李、梨、桃、木瓜等類)排在一起;指出桄〔guang光〕榔、蒲葵、椰子、檳榔、多羅等與棕櫚同類(現在的棕櫚科),基本正確。這種大類中再分小類的分類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植物的自然類群和親緣關係。書中還從理論上提出了研究動植物學的前提、要求和編寫動植物志的體例原則,說明了圖譜在研究動植物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譜錄作了理論概括,很有見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