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晨光前路遠微微——抗戰前後留學教育的起伏 第十章 結束語

中國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玄奘西行求法,至今已有1300多年,真正意義上留學的開始,也已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從愛國救亡、學習知識到投身革命、振興中華,中國的留學生們走過了一條追求真理和光明、發憤建設祖國的極其艱難曲折而又光輝的道路。從詹天佑、嚴復、秋瑾,到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等,強烈的憂患意識使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政治活動中都有一種使命感。他們歷盡艱險,從國外(尤其是從西方)盜回了真理的火種,在舊中國點燃起民主自由的熊熊火炬,照亮了革命前進的航程。就這樣一代代,一茬茬,留學生們與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緊密地聯繫著。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前往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留學的知識分子,如李鵬、李鐵映、鄒家華、錢其琛、葉選平等人,已成為我們共和國新一代的領導人、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核心。正是他們,在東西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的溝壑上,建造起一座堅實的橋樑。通過這座橋樑,我們祖國輸入了革命的理論與實踐,輸入了掌握近代科技的優秀人才。通過這座橋樑的傳導,祖國優秀的兒女們依託著堅實的土地,創造出了叫高山低頭、大河改道的宏偉業績。

雖然60年代之後,由於極左路線的干擾破壞,這座橋樑中斷或不正常運行了10多年,但隨著黨的正確路線的確立,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對外派遣留學生已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滾滾洪流,這座橋樑不僅恢複了通暢,而且異常繁忙了。新一代的留學生們,肩負著推動中國這輛大車與世紀賽跑的重任。他們的學識已遍及當今國際上的大多數學科:經濟管理、計算機科學、電子科學、生物工程、傳播信息、心理諮詢以及一些邊緣性的新興學科等等,都成了他們孜孜以求的專業目標。據統計,建國以來,我國先後向100多個國家派遣了23萬多名留學人員,其中22萬多名是1978年後派出的。目前,已有7.5萬多名留學生回到了祖國,1978年後回國的就佔80%。據1991年的統計,他們之中,有20%承擔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畫的攻關項目、國家「863」 國際高科技目標的計畫。">高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大課題。有2.2萬多人獲得了各種科技成果獎,其中獲國際獎的約280人,獲獎近500項;獲國家級獎的約3900人,獲獎兩萬多項。他們之中,63%擔任了高級技術職務,30%擔任中級職務,30%進入各級領導班子。從長征二號火箭升空到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從中國環流器一號的研製到北京圖書館新館以及中央電視塔的落成,處處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出國留學,這是為把中國變成一個開放的國家,不斷交換、吸收全世界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成果的一項關鍵性政策和途徑,在社會主義的中國,這條道路更加寬廣,更加通暢,也將更加持久和完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