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晨光前路遠微微——抗戰前後留學教育的起伏 第九章 中華民族此重興——新中國留學教育歷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嶄新的社會主義中國出現在世界的東方,從此,中華民族英姿勃發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的留學教育也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這一新的國家公費留學選派辦法是在總結過去出國留學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多年醞釀而形成的,它的公開性使國家公費出國留學的選拔更具公平性,也標誌著中國的留學教育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更加成熟完善的階段。

1951年8月,我國正式向蘇聯派出375名留學生(其中有研究生136名)。當時,中國國內正在進行著巨大的經濟恢複工作,全國人民正在掀起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在這個時刻到蘇聯去學習,留學生們都深深體會到祖國人民所交給的這一光榮任務的重大意義。赴蘇後,他們進入莫斯科機床工具學院、莫斯科鐵路運輸工程學院、莫斯科運輸經濟學院、列寧格勒鐵道運輸工程師學院、列寧格勒獸醫學院、薩拉托夫汽車道路學院等學習,所學的均是與國內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專業。這些來自人民中國被稱為「毛澤東派來的人」的留學生們在蘇聯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款待。除了在學習上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外,他們時常在街頭被熱心的蘇聯公民圍著問長問短,無數次地被各中學、工廠、企業邀去作客,向蘇聯人民介紹社會主義中國的情況。他們深深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親密的兄弟情誼。這一年,中國同時向蒙古人民共和國派遣了5名留學生。從此,向國外派遣留學生,這項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巨大工程正式實施了。

中共中央對派遣留學生給予很大關懷和重視,在使館設立了留學生管理處,派專職幹部負責留學生的管理。後來又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設立了留蘇預備部,從各中學招收了第一批品學兼優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為留蘇預備生,還成立了留蘇預備生學科考試委員會負責招生工作。1953年5月16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人事部聯合發布了《關於1953年選拔留蘇預備生的指示》,指出:選派留蘇學生是直接向蘇聯學習,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最有效的方法,對祖國建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因此,各有關部門、機關、學校的負責同志應視此工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認真按照選拔辦法的規定,親自領導,保證做好選拔工作。同時,這項指示還規定在1953年度選送投考生2795名(內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研究生238名,大學一年級生1767名,高中畢業生790名)。預計從中錄取留蘇預備生1700名(計留蘇研究生180名,留蘇大學生1520名)。另外從中錄取77名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被錄取的留學生,要先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二部學習一年俄文及補習政治課,經考試、身體檢查合格,於第二年8月出國(其中研究生學習三年,大學生學習五年)。

——學歷條件:

經指定的衛生機關檢查合於健康標準者。

為了使留蘇預備生的選拔有章可循,在發布上述《指示》的同時,制定頒布了《1953年留蘇預備生選拔辦法》。這一《選拔辦法》是選拔留蘇預備生的指導性工作文件。《選拔辦法》除規定了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等政治條件外,還規定了:

——年齡條件:

·由高中畢業生選送的,限定於指定的高中(教育部另有通知)由本屆畢業生中選拔成績最優良者。

新中國第一位女中將聶力就是1954年留蘇預備班的學生,當時她已經24歲了,對自己這麼大年紀了還去蘇聯上大學感到信心不足。彭真同志鼓勵她:「我18歲才上高小,你們現在條件比我們好多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啊!」聶力在老一輩革命家的鼓勵下,邁進了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的大門。也就是在這個學院,聶力結識了上研究生的丁衡高,他們結成了一對伴侶。丁衡高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工委主任,上將。

1996年1月,中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國家公費出國留學選派工作會議。會上,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公布了關於國家公費出國留學人員選派管理工作的改革方案,並宣布這一新的選派辦法從1996年起在全國全面試行。新的選派辦法可以概括為: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政府計畫宏觀指導下,個人申請,專家評議,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簽約派出,違約賠償。同時,成立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具體承擔出國留學人員的選拔、派遣及有關的管理工作,變國家公費為基金資助。

新中國這種經過國家統一考試選拔留學生的做法,對派出人員的質量,起到了保證作用。

報考「研究生」限35歲以下,「大學生」限17歲以上25歲以下。

對於考試時間和地點,採取了分考點同時進行的辦法。規定華北區考點在北京、華東區在上海、中南區在漢口、西南區在重慶、東北區在瀋陽、西北區在西安。考試時間為1953年8月1日至3日。

這一新的公費留學選派辦法規定:今後凡已錄取的國家公費出國留學人員,要和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簽訂出國留學協議書,並按規定交納出國留學保證金。保證金存入指定金融機構,凡按期學成回國服務者,基金會將把保證金的本、息全部退回個人;凡違約的,要按協議書規定對違約留學人員進行經濟處罰,要賠償出國留學全部費用及交納違約處罰金。而且,為保證協議得到有效實施,還採用擔保人制度。被錄取人員的名單將向社會公布,以增強留學人員的榮譽感和社會的監督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這時中蘇關係也早已惡化,中國教育陷於停頓狀態,留學教育也深受影響,停止選派留學生達六年之久。

1954年,高等教育部、教育部發布了《關於1954年度由高等學校選拔赴蘇聯及各人民民主國家留學生的聯合指示》及《1955年度選拔留學預備研究生的聯合指示》,同時也頒發了相應的選拔辦法。

·由機關選送的幹部,報考「研究生」須有大學畢業程度並從事研究工作或實際參加與其所學有關的工作一年以上,成績優良,確有培養前途;報考「大學生」須高中畢業(或相當高中文化程度),或大學一二年級肄業。

新中國對留學生們非常關懷,1953年7月25日,高等教育部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歡送赴蘇和東歐留學生晚會,周恩來總理出席了會議。他殷切希望留學生們在國外學習期間,要注意身體、努力學習、遵守紀律,為社會主義的中國爭光。1957年11月17日,正在蘇聯訪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彭德懷、烏蘭夫、陸定一、楊尚昆、胡喬木等同志在莫斯科大學會見了我國在莫斯科的3000名留學生、實習生,毛澤東主席滿懷豪情地對這些學生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毛澤東主席等還視察了莫斯科大學留學生宿舍。據統計,從1950年到1959年九年中,中國共派遣了留學生16 000餘名,其中91%是派往蘇聯,8%派往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他們之中,有2/3的人學的是工科,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骨幹力量,為新中國的各行各業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繼留蘇預備部成立後,1962年,設在北京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和設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外國留學生辦公室、留學生部合併,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專門負責來華留學生預備教育、出國留學生外語預備教育和歸國留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65年,該校改名為北京語言學院,專門負責接受外國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和我國出國留學生、出國教師學習外語,學院設漢語、外語、政治等課程,英、法、俄、西班牙四個語種,這是我國專門接受外來留學生和培訓出國留學生的高等院校設立之始。這期間,中國也派遣了少數留學生前往義大利、比利時、瑞士、瑞典、挪威、丹麥等資本主義國家,但主要是學習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等語種,幾乎沒有涉及技術領域。

考試科目:報考研究生和大學生都必考語文和政治基本理論。選考科目,研究生另定;大學生中考文教類的,從中外歷史、中外地理、政治經濟學、俄文中任選其二,但學俄語的,俄文是必考科;大學生中考理工的,微積分是必考科,另外,從物理、化學、地質中任選再考一科等等。

1972年,我國開始恢複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當年,向英國派出16名,向法國派出20名。截至1976年底,我國先後向英國、法國、義大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瑞士、比利時、奧地利、希臘、瑞典、丹麥、挪威、芬蘭、荷蘭、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西班牙、羅馬尼亞、加拿大、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澳大利亞、紐西蘭、朝鮮、柬埔寨、越南、日本、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阿富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