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晨光前路遠微微——抗戰前後留學教育的起伏 第三節 他們在為祖國爭光

民國時期的留學教育雖然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原因存在著起伏不定的變化,但客觀而言,在國外求學的留學生們,絕大多數是努力向學,立志報效祖國的,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留德學生魏時珍、宗白華等人發起組織了中德文化研究會,並發表宣言:「我們是華人,是東方文化最古最高的國民……現在東方的或西方的文化,都是片面的,還沒有充分的調和……我們應當努力,來擔任兩大文化的融合及發展。從此進行,方能創造一個將來的及全人類的新文化。」朱德在留德期間總是說:「到德國留學是很難得的機會。必須勤奮學習,歸國以後才能做一番事業。」絕大多數留德生學習勤奮、生活儉樸、富於創造精神,他們歸國後,在醫學、工業、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之中有:貝時璋(生物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梁伯強(病理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寧譽(皮膚科專家、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宗白華(美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魏時珍(數學家、四川大學教授)等。

華西大學派遣的留學生中,夏良才為中國人在美國獲得第一個整容外科碩士學位,劉文蘭為中國人在加拿大獲得第一個小兒牙科學碩士學位。他們在國外學習期間,正值中國抗戰時期,紛紛表示學成回國服務。李曉舫在寫給學校的信中說:「吾輩受國家培植甚厚,豈能在患難間各作自身安適打算?但看戰爭期間歐洲各國科學家逃此邦(指美國——作者注)獲得優越位置者,十、九現已歸國受苦,吾輩豈能無動於衷。」表達了對患難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

1948年1月,國民黨政府以外匯支絀為由,宣布停止公費和自費留學考試,從而宣布其留學教育的終結。然而,民國時期的留學生,在眾多的領域湧現出了一批傑出人才,成為中國現代科學的中堅力量,也成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技棟樑。諸如:醫學家吳階平、航空航天專家錢學森和錢偉長、化學家唐敖慶、天文學家戴文賽、地質學家黃汲清等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