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萬水千山一孤僧——從玄奘說起

大唐有王降敕封,欽差玄奘問禪宗。

邊界遠遊多少國,雲山前度萬千重。

那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事了。一位矢志西行,要探求佛學真經的高僧開始了向印度跋涉的萬里征程。他姓陳,本名禕〔yi衣〕,河南洛州緱〔gou勾〕氏(今河南省偃師縣)人,人們都稱他玄奘大師。當時,佛教在唐朝很盛行,可是各地的佛理又各說不一,尤其是唐初流行的《攝論》、《地論》佛性學說不能統一。玄奘於是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求取真經,以解決佛性學說的分歧。公元627年8月,他從長安出發,西出玉門,涉流沙,過蔥嶺,越雪山,歷盡艱險,輾轉進入北印度境內。一路上,他且行且學,約經四年抵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那爛陀寺——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在那兒,玄奘拜90多歲的戒賢法師為師,學習《瑜伽師地論》等佛典,歷時15個月,學習非常勤奮。為了學習寺內珍藏的其他佛學經籍,他在那爛陀寺呆了近五年。後來他動身遍游印度各地訪師問學,到公元641年又回到那爛陀寺時,已是一名對佛經深有研究的大師了。他被邀請主持該寺的講座,給全寺僧眾用印度語講說《攝大乘說》和《唯識決擇論》,論述精微,說理曉暢,聽者踴躍,名揚全印。他的知識的廣博已大大超過了老師戒賢法師,成為當時印度大乘學系的最高權威。公元645年正月,玄奘謝絕了印度國王和學人的一再懇留,毅然東歸,回到祖國。他去印度,前後歷時17年,除了途中往來的時間外,其餘11年都是在停駐學習,時間是相當長的。回國後,他撰寫了《大唐西域記》12卷,記錄了他在中亞、印度的見聞。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細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歷史地理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他有計畫、有系統地主持翻譯佛典工作,從645年3月到664年1月,前後19年,共譯經、論75部,1335卷,1300多萬言,對於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