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其他史學名著舉例 第三節 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

劉知幾(公元661—721年),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著名史學家。生於官宦世家,自幼就喜好史學,20歲中進士,但一生不被重用,多年從事修撰國史。《史通》是他總結多年研究成果和切身經驗寫成的,成書於中宗景龍四年(公元1710年),共20卷49篇,其中內篇36篇,外篇13篇。內篇主要從史學理論方面評述各種史書的史法、書法、體裁、體例等,外篇主要敘述史籍源流,雜評古人撰史得失,糾謬質疑。

劉知幾一生酷愛史學,博覽群書,對舊有諸史多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又多年在史館工作,深悉史館的種種弊端。作者以自己的精闢見解,對唐以前的史學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總結,陳述利弊,大膽批判,勇於糾謬,堅持了進步的歷史觀。比如:他敢於對舊史學奉為經典的《堯典》、《論語》提出質疑,敢於揭發批判五行說的虛偽、迷信,認為是「掩耳盜鐘」(見《書志·五行》),自欺欺人。

劉知幾認為史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即「三長」),認為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中尤以「史識」最為重要。這一進步觀點被後來的史學家所稱頌,所遵循。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又補充一個「史德」,進一步發展了劉知幾的觀點。其實劉氏提出的「好是正直,善惡必書」,反對「曲筆誣書」,也是這個意思,這是對我國史學優良傳統的總結和發展。《史通》全書實際都貫徹著這種思想。

他還從宏觀角度對唐代以前的各朝史書,包括被尊為經典的史書,都從內容到編纂方法,一一進行分析批判,指出得失,總結出「六家」(即《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為代表的六種史書編寫形式)「二體」(即紀傳、編年兩種體裁)之說,並對一些史書體裁、編纂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論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到見解,強調「通識」;文不必拘泥成法,要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取材要博採兼收;敘事為文要事核文直;修史要言必有徵,方足傳信等等,都是很好的主張,至今仍有參考意義。

《史通》不僅是史學理論專著,而且在文學上也有自己的精當見解,如主張「反浮辭於質樸」(《雜說下》),反對唐初沿襲六朝的浮誇駢儷之風,提倡樸實無華的文風,主張用「當世口語」記事。《史通》本身就語言質樸,行文流暢,文筆犀利,議論透徹,將愛憎之情熔鑄於字裡行間,是初唐散文的傑作。

後代研究《史通》的著作,以清代浦起龍的《史通通釋》最為有名。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整理校點本,比較好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