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其他史學名著舉例 第一節 古代著名方域史——《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亦名《華陽國記》,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古代地方志書。

作者常璩〔qu 瞿〕,字道將,東晉江原(今四川崇慶縣)人。原來是成漢政權李勢手下的散騎常侍,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常璩勸李勢歸降,後來在東晉做了參事。他在蜀時就曾寫過《漢之書》10卷,入晉後在此書基礎上擴大範圍,於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寫成《華陽國志》一書。「華陽」,出自《禹貢》一書,是指東到華山之陽,西至黑水之濱,也就是《禹貢》九州之一的古梁州一帶。全書原為10篇,《隋書·經籍志》作為12卷,宋代已有殘缺,南宋李塈〔ji記〕根據兩漢史書又補成12卷,就是現在的《華陽國志》。其中《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是全書的精華,很多有價值的史料都保存在這部分,這裡記載了各州的歷史,郡縣的沿革,主要城鎮,主要民族、氏族大姓、名宦政績以及這些地方的地理形勢、山川道路、經濟物產、風俗民情等等。涉及西南地區古代地理、政治、經濟、民族等方面的重要內容,可補《漢書》、《三國志》、《晉書》的不足。也可補巴蜀一帶先秦歷史、蜀國歷史的不足。比如秦統一前古巴蜀的歷史,秦統一巴蜀的過程,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的情況,《華陽國志》都記得很生動翔實。還有諸葛亮征南中,《三國志》僅一筆帶過,而《華陽國志》卻記述了諸葛亮南征的路線,戰爭中的一些生動情節,以及戰後治理南中的措施,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書中還記了李冰父子怎樣帶領勞動人民治水、修都江堰,引水灌溉巴蜀(即今成都)平原的詳細情況。以及巴蜀平原的水道、礦產,勞動人民怎樣熬煮井鹽,怎樣使用火井(天然氣)等等,這些重要史料,其他史書或記之不詳,或全無記載。多虧《華陽國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資料。在《南中志》里記述了西南少數民族的種姓情況。在這上述四志中對西南地區30個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歷史、傳說、風俗以及他們和中原王朝的來往,都做了詳實的記述。總之,這四卷史料極為宏富,有待人們去開發利用。《華陽國志》中《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後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壽、勢志》,以編年體寫法,主要記載了從西漢末到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蜀地各朝代統治者政治上的興盛衰亡,類似「正史」的本紀。《先賢士女總贊》、《後賢志》、《序志並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錄》,主要是介紹蜀地各方面的名人賢士、貞烈之女,類似「正史」中的列傳。常璩撰寫此書時所參考的《東觀漢記》等書多已亡佚。常璩是當地人記當地事,他在巴蜀政權中任史職多年,有機會參閱大量檔案文書,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調查採集,所記史事更加翔實可信。書中所記人物將近400個,在方誌中是少有的。所以唐初修《晉書》,司馬光撰《資治通鑒》都有所取材。

《華陽國志》在編撰方法上,把歷史、地理、人物結合起來,採用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種體裁來編寫,有分有合,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本完整的方誌。這是中國方誌編纂史上的一個創舉,奠定了後來方誌的編纂體例。《華陽國志》是隋朝以前古方誌中碩果僅存之最完整者,內容廣博,規模宏大,取材豐富,史料翔實,體例完備,所以成書以來,一直受歷代學者重視。

當然,《華陽國志》也有舊史書的通病,歷史觀是唯心的,維護封建統治,宣揚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甚至封建迷信等,編寫上也有失誤不當之處。但瑕不掩瑜,仍不失為方誌史中的一部名著。

近年來,巴蜀書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別出版了《華陽國志校注》和《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後者特別繪附了18幅州郡形勢圖,頗便於參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