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書的產生和發展 第四節 專詳一代典章制度的會要

按朝代記載典章制度的史書稱為「會要」,也是政書類史書的重要部分。

「會要」這種體裁創始於唐代蘇冕編的《會要》(從唐高祖至德宗時),後來楊紹復、崔弦續編了唐德宗至宣宗的《續會要》。宋代王溥接著補足了宣宗以後至唐末的史實,總其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會要」,就是《唐會要》。

王溥(公元922—982年)字齊物,宋代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宋初曾做過宰相。

《唐會要》100卷,不分門類,直接分為514目,目下分條記載史實及有關事迹。細碎典故則編成雜錄,附於各條之後。《唐會要》記述了有唐一代各項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保存史料非常豐富。它比新、舊《唐書》都成書早,很多史料寫《唐書》時已經散佚,多虧《唐會要》保存了下來。

《五代會要》30卷,也是王溥撰成。他完成《唐會要》後又收集五代史料,編成此書。《五代會要》成書在新、舊《五代史》之前,可惜它所保存的史料,未被《五代史》吸收。《五代會要》就成了研究五代時典章制度最重要,原始資料最多的書。

宋代極其重視會要的修撰,前後共修會要10次,撰成2200卷,未及刊印,元軍滅宋,原稿北運,後來多有散佚。明朝修《永樂大典》時收入其殘稿。清朝嘉慶年間,徐松主持編輯《全唐文》時,假託名義,叫人從殘存的《永樂大典》中抄出,輯得約五六百卷,就是《宋會要輯稿》。全書分17門,未分細目,其中很多史料可補《宋史》之不足,非常珍貴。《宋會要輯稿》後來流落在民間書肆,為近代藏書家劉承斡所得。他請人加以刪並整理,增入一些材料,編定為460卷。劉承斡整理本因多有刪改,新增材料又不註明出處,學者們對它評價不高。倒是徐松所輯原稿頗受學術界重視。近年已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較便於使用。

自宋代以來,不斷有用會要體裁彙編各個朝代的典章制度的書出現,有的雖不叫「會要」,但體例、內容與「會要」一樣,這些書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各個朝代的「會要」。除前面提到的以外,還有《春秋會要》、《七國考》、《秦會要》、《兩漢會要》、《東漢會要》、《三國會要》、《晉會要》、《南朝宋會要》、《南朝齊會要》、《南朝梁會要》、《南朝陳會要》、《元典章》、《明會要》等。為我們提供了專詳一朝一代典章制度的工具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