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第一部綜貫古今的政書——《通典》

我國現存最早的政書,是唐代杜佑編撰的《通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四庫全書》中,以《通典》為典志體政書之首。

作者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朝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先輩世代為官,他也一生做官,曾任淮南節度使,又多年擔任運輸、鹽鐵等經濟方面的官職,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當宰相,元和初年封為岐國公。在唐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四朝為官,政務繁忙是可以想見的。但他一生勤奮好學,常常手不釋卷,秉燈著述,積30多年心血寫成《通典》。此外還有《理財要訣》、《管氏指略》等著作。

《通典》共200卷,是第一部記述我國古代經濟、政治制度沿襲變革的通史。從傳說中的唐虞到唐朝肅宗、代宗、德宗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典章制度的歷史總結。

據歷史記載,唐初劉知幾(字子玄)的兒子劉秩,曾編過一部《政典》共30卷,此書採集眾書,按《周書》六官的職責,分門別類編纂而成,很為當時人稱讚。杜佑讀後覺得不夠詳盡,決心增加門類,豐富內容,於是參以《大唐開元禮》、《樂書》等,增而廣之,寫成《通典》200卷。《政典》早已亡佚,分量又大大小於《通典》,其內容當已包括在《通典》中。杜佑花30年時間纂成《通典》,可見其用功用力之深。客觀上杜佑所處的環境,生活的經歷,也提拱了寫《通典》的條件。杜佑從地方官到淮南節度使,後來又當了宰相,是統治階級中的重要人物。他對唐代的政治、經濟制度是熟悉的,禮、樂、兵、刑等方面的變革也是清楚的,有的還是親自參與或耳聞目睹的。再加上他對歷代典章制度的悉心研究,所以寫出的內容翔實可靠,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發展到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正是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時期,各種關於典章制度的分散、片斷的記載,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所以,系統全面地總結歷代典章制度已是客觀需要。杜佑潛心研究總結的目的也是為當時唐代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書中很多內容是涉及當時制度,發表個人見解的。

全書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個部分,每部中又分若干子目。取唐以前各史中的志及有關史料,以類相從,重新組織起來,按朝代為序加以排列,溯源明流,綜貫古今為一編。其中唐代的材料,取自實錄、國史及有關檔案公文等,內容更為豐富詳盡。每類中都有序、論,表達了杜佑的見解,很多是十分精彩深刻的。如《食貨》門結尾的論,就主張節用、薄斂以安民。《職官》類中他說:「是以一人而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就是說:君主、官吏是治理國家的,並非是被天下百姓侍奉的。他主張簡化機構,減輕人民負擔,這些都是進步的體恤民情的思想。他主張隨著歷史的發展,典章制度也要變革,並在《通典》里把《食貨》門放在首位,一改過去先禮樂,後食貨的次序,這是以前史書中從來沒有的。他還舉出《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管子》「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等作為論據,提出教化之本在於足衣食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通典》里不載天文、五行等與政治經濟無關,又夾雜迷信的東西,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通典》問世後,因為它的經世實用,很快為人們所重視。人們評論說,有了《通典》「不出戶,知天下;未從政,達人情」(李翰《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稱它是「凡歷代沿革悉為記載,詳而不煩,簡而有要,元元(即原原)本本,皆為有用之實學。非徒資記問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茲編其淵海矣!」這些評論是恰當的,符合實際的。

《通典》與《通鑒》,一個寫制度,一個寫史事,研究歷史時合起來看,互相參照,相得益彰。

清代沿襲《通典》的體例,官修了《續通典》和《清朝通典》(原名《皇朝通典》以示對本朝的尊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