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誕生和發展 第三節 《明史紀事本末》及其他

《明史紀事本末》,清初谷應泰主編,全書80卷,沿用紀事本末體記述明代歷史,始於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起兵,終於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主編谷應泰,字賡虞,號霖倉,直隸順天府豐潤縣(今河北豐潤)人。進士出身。順治十三年(公元1657年)出任浙江提督學政,設書舍於西湖畔,題名「谷霖倉著書處」,邀集兩浙名士,著手編纂明史。順治十五年(公元1659年)冬,書成刊行。過去流行一些說法,有說此書是谷應泰重金購買張岱所輯《石匱藏書》改編而成的,有說是攘竊談遷《國榷》而成的,還有說是徐倬感激谷應泰的提拔而報贈的。這些說法都是傳說猜測之詞,缺乏事實根據。古代官僚著書,多有自任主編而由別人執筆者。《明史紀事本末》內容充實,結構精密,顯然不是一個公務繁忙的大官僚以兩年公餘空閑時間所能完成的。但是,全書體例周密,編纂得當,首尾一致,應有谷應泰作為主編的功力與辛勞在內。

谷應泰主持編纂《明史紀事本末》時,正是清代初年紛亂未定之時,官修《明史》尚未開始修纂,時代野史材料遺留很多,谷應泰能夠廣泛網羅採集。除參考張岱《石匱藏書》、談遷《國榷》外,像高岱《鴻猷錄》、范景文《昭代武功編》等,也多所取材。至於崇禎朝的史實,其史料價值十分珍貴。由於本書史料多有出於官修《明史》之外者,所以評價也比《宋史紀事本末》為高。

《明史紀事本末》雖有封建官僚的思想烙印,但它以簡明的文筆,概括了有明一代的史實,是一部自成一家的明朝斷代史。80個專題,提綱挈〔qie怯〕領,較完整地記敘了明代從開國到滅亡的重大歷史事件。關於農民起義的記載,書中有15個專題之多,從前期山東唐賽兒、浙閩礦工、鄖〔yun勻〕陽流民,中期河北、蜀中、江西,以至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都有專篇作比較集中的記載,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明代宦官專權,皇室內部手足相殘,以及統治階級內部激烈的黨爭等,書中都有專題反映。書中所記,既包括了明代政治、軍事、典章制度的基本內容,也涉及到漕運、河工、礦監、稅使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至於明朝末年滿洲貴族在東北的興起及其與明王朝的對抗等有關史實,書中均略而不載。邵懿辰說:「通行本內缺《遼左兵端》、《熊王功罪》、《插漢寇邊》、《毛帥東江》、《錦寧戰守》、《東兵入口》六篇。拜經樓有舊鈔本。」(《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五)據文獻學家傅以禮的判斷,這六篇晚明史事也出於谷應泰之手,原來是一部書,因為關係到朝代變遷,恐怕得罪清統治者,在刊版時才把它刪略下來。傅氏後來把它改題為《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定為六卷。清初文字之禁漸嚴。《明史紀事本末》缺載晚明史事,是由於當時的政治高壓環境造成的,不是寫史者的疏略。全書80篇,篇末均有以駢儷文體精心結撰的論贊,流暢可誦,只是內容參差不齊,不大精彩。

近年中華書局印行的校點本《明史紀事本末》,除原書80卷和《補遺》六卷外,更收入清初彭孫貽所撰《明朝紀事本末補編》五卷,材料齊備,最方便讀者。

除了《明史紀事本末》而外,清代以紀事本末體編寫的史書很多,但大多數都成就平平。為幫助讀者了解紀事本末體史書的概貌,現作一簡單介紹。

魏源《聖武記》概括地敘述清代中葉以前的軍事活動,條理比較清楚,尤其是關於鎮壓歷次抗清起義的軍事行動,雖出於官方立場,但記敘比較完整,其學術價值應該肯定。

清代早期編寫的紀事本末體史書,高士奇的《左傳紀事本末》和馬驌〔su肅〕的《左傳事緯》,取材都以《左傳》為主。高氏書以國為中心,在一國之內再定事目,每目為一卷,計53卷。馬氏書則大略以時間先後為次,共分20卷108目。從編纂上講,兩書相比較,後者略優於前者。楊陸榮的《三藩紀事本末》,對南明的史事作比較集中的敘述是其可取之處。清代晚期,李有棠的《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以及張鑒的《西夏紀事本末》,都取以篇為卷的形式,對遼、金、西夏的史事,分別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

從袁樞創製《通鑒紀事本末》以來,紀事本末體史書代有續作,逐漸形成從上古直到清代的一套完整系列,儼然與紀傳體正史和編年史鼎足而三。但是,其中多數是依據某一部或兩部原書加以改編的,只有少數是自己採集史料從頭編纂的,因此,其史料價值應當分別評價。其在傳統史書編纂學中的地位,主要是新增加了一種較便於初學的體裁形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