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誕生和發展 第一節 融會貫通、另謀新編的《通鑒紀事本末》

《通鑒紀事本末》(圖22)的作者袁樞,字機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甌縣)人。生於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卒於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享年75歲。進士出身,一生沒有做過很大的官,是一個為人正直關心民生疾苦具有愛國思想的人。他自幼好學,平時愛讀《資治通鑒》,有一定的史學修養。關於他編撰《通鑒紀事本末》的情形,史書記載得非常簡單,只是說:「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之,號《通鑒紀事本末》。」(《宋史》卷三八九)袁樞的實際工作是將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鑒》打散了重編,按照依事立目的原則,把有關文字資料抄錄編在一起,不僅史實材料完全取自原書,而且文字也是一字不改地完全照錄,最後匯列為239個事目,每一事目按時間順序作有頭有尾的詳細敘述。在分立事目確定標題上,袁樞花費了很大力氣。清代四庫館臣曾評價說:「樞所綴集,雖不出《通鑒》原文,而去取剪裁,義例極為精密……其後如陳邦瞻、谷應泰等,遞有沿仿,而包括條貫,不漏不冗,則皆出是書下焉。」(《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九)沒有對《資治通鑒》的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像這樣獨出心裁地另謀新編是根本不可能的。全書每一事目的標題都能做到統括全篇大旨,言簡意賅,字含褒貶,從而進一步提煉和深化了《資治通鑒》的主題。

《通鑒紀事本末》全書分目立題的大致情況是:戰國和秦分為《三家分晉》、《秦並六國》、《豪傑亡秦》等三目,兩漢時期分為《高帝滅楚》至《袁紹討公孫》等43目,魏晉時期分為《曹氏篡漢》至《魏滅仇池》等62目,南北朝時期分為《劉裕篡晉》至《隋滅陳》等43目,隋唐時期分為《隋易太子》至《朱溫取淄青》等65目,五代時期分為《朱溫篡唐》至《世宗征淮南》等23目。

袁樞對《資治通鑒》的改編,是一項很重要很有歷史意義的創造發明。由於他的貢獻,傳統史書增加了一種新的體裁:紀事本末體。紀事本末體的主要優點,是以事件為中心,標題立目,然後作有系統的敘述,內容集中,簡明扼要。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經過始末,通過這種記敘,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既可避免紀傳體史書的重複矛盾,又可避免編年體史書的散碎割裂。這種體裁的史書易讀易記,對初學者是十分方便的。但是,由於它是依事立目,只能抽取全部歷史中的某些方面作有系統的敘述,無法對整個歷史的全貌和各個方面都作周密詳明的全面反映,因此,在保存史料方面,在全面反映歷史發展的豐富性方面,它反而不如紀傳體和編年體的容量大和包羅宏富。三種基本的史書體裁,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互有短長,誰也不能代替誰。

由於《通鑒紀事本末》完全是抄輯司馬光之書而成,而且依事立目,材料更集中了,因此,凡《資治通鑒》存在的史學觀點問題,在《通鑒紀事本末》中都暴露得更集中更突出。例如大漢族主義、敵視農民起義、宣揚封建綱常名教等。由於體例的限制,《通鑒紀事本末》捨棄了許多無法包括在一定事目中的史料,因此,使《通鑒》原本存在的詳於政治、軍事,略於經濟、文化的毛病也更突出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