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貫通古今、熔鑄百家的編年體通史—— 第二節 出色的編寫集體,精密的組織程序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重要助手,先後有劉恕、劉攽〔ban班〕、范祖禹。

成立書局時,司馬光推薦的第一個人就是劉恕。劉恕(公元1032—1078年),字道原,筠州高安人,進士出身。他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最為熟悉,考證問題也最精細。他興趣廣泛,知識淵博,博聞強記,過目成誦。劉恕進書局時只有35歲。除了司馬光外,他對《通鑒》的編寫出力最多,貢獻也最大。不僅全書的討論,體例的制定,很多都採納劉恕的意見,而且,凡是史事複雜紛繁的也都交給劉恕。劉恕主要負責魏晉南北朝至隋的起草工作,五代十國時期的起草工作也曾交給他做。遺憾的是,他47歲時就病死了。劉恕著有《十國紀年》、《通鑒外紀》等。

劉攽(公元1022—1088年),字貢父,臨江新喻人,進士出身。曾做了20多年的州縣地方官。劉攽著有《東漢刊誤》,後來又與其兄劉敞、其侄劉奉世合著《漢書標註》,是一位漢史專家。他進書局時44歲,主要負責兩漢部分的起草工作。他在書局只呆了五年。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因反對變法,劉攽被貶斥到外地。這一年6月,書局又來了一個范祖禹。

范祖禹(公元1041—1098年),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人,進士出身。他進書局時才30歲,是年紀最輕、在書局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個。他聰明好學,思路敏捷,會寫文章。在參加編寫《通鑒》的15年里,范祖禹專心致志,主要負責唐代部分的起草工作。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書局遷到洛陽,第二年范祖禹也到了洛陽。此後他一直跟司馬光在一起,成為司馬光的主要助手。在《資治通鑒》完成以後,他自撰《唐鑒》一書,以博洽聞名於世,當時人因此把范祖禹稱做「《唐鑒》公」。

人員選配得當,分工能發揮所長,這是《資治通鑒》能編寫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司馬光為《通鑒》制定了嚴密的編寫程序和工作方法。這就是作叢目、修長編和刪改定稿三個步驟。作叢目就是編寫提綱和彙集資料。要求廣泛搜集各種歷史資料,按照年月日的時間順序標明事目,排比資料。各種史料,不論是官修正史還是私人著作,是傳記小說還是諸人文集,凡是關涉時事的,都要依年月日附註在叢目中。日不清楚的按月,月不清楚的按年,年也無法確定的,就根據所關涉的內容附在有關事目的開頭和結尾。司馬光非常重視資料的詳備,他曾說:「稍與其事相涉者即注之,過多不害。」資料不搜集齊,就不能開始做下一步修長編的工作。修長編就是初步整理有關資料寫出初稿。修長編時要把事目下排比的有關各種資料全部找出來檢閱一遍,經過分析鑒別,篩選取捨,然後寫定成文。編寫的原則是,事情相同只是文字不同的,就選擇明白詳備的一種記下來;彼此互有詳略的,就取長補短,綜合整理,重新寫定,如果彼此年月和事迹都互相矛盾,那就選擇一種證據分明比較合乎情理的說法寫入正文,而把其餘的不同說法附註在下邊,同時講清楚所以取此舍彼的原因。司馬光主張對史料採取客觀分析的態度,其處理史料的方法是審慎謹嚴的。他曾說:「其實錄正史未必皆可據,雜史小說未必皆無憑,在高鑒擇之。」他還說:「大抵長編寧失於繁,勿失於略(《與范內翰祖禹論修書帖》)」,這是他對助手們叮嚀再三的事情。現存一份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這份殘稿記載的是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32年)的大事提綱,字跡工整,一絲不苟。它說明了司馬光治學態度的謹嚴,也說明司馬光在總攬全書提綱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最後一個編寫步驟是考訂異同,刪改定稿。這是一項艱巨細緻的工作,工作量也相當可觀。據史料記載,《資治通鑒》一書的唐紀長編,篇幅多達六七百卷,司馬光至少花了四年時間,才把它刪定為81卷。劉恕的兒子劉羲仲在《通鑒問疑》中說:「先人在書局,止類事迹,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司馬光字)筆削。」可見最後刪改定稿,完全是由司馬光總其大成的。

司馬光從治平三年奉命編寫《通鑒》,每寫完一代,就送給朝廷一部分,到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全書完成,前後共用了19年。如果從司馬光立意著述算起,前後共有30年時間。《通鑒》一書,凝聚了司馬光的畢生心血。他的重要助手劉恕、范祖禹,也把自己一生中的黃金時代獻給了這部歷史巨著。

《資治通鑒》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封韓、魏、趙為諸侯寫起。劉恕曾經問過司馬光:「你的書不從上古或者堯舜時代寫起,這是為什麼?」司馬光說:「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劉恕又問:「為什麼不接著《春秋》往下寫呢?」司馬光說:「經不可續也。」(轉引自劉恕《通鑒外紀後序》)這一番問答,充分表現了司馬光尊經崇聖的儒家思想。他選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為開頭,是因為三家分晉標誌著周天子王權的衰落,周王朝的統治確實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由於韓、魏、趙獨立為諸侯,歷史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司馬光既表現了維護封建王權的守舊思想,又表現了敏銳的歷史眼光。《資治通鑒》下限止於五代末年,是因為宋代自有國史,司馬光是宋代人,他不便脫離國史另講一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