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以後紀傳體各史的特點與長短 第三節 倉促成書的宋、遼、金史

元朝建立不久,就曾著手組織編寫宋、遼、金三史。但因三個朝代同時存在,究竟應以誰為正統,如何處理三者與元朝歷史地位相關的問題,朝廷內部長期爭論不決。一派主張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一派則堅持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雙方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使編撰工作難以進行。元順帝時,丞相脫脫主張宋、遼、金各為一史,獨自成書。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3月,元順帝採納脫脫的建議,詔令脫脫為都總裁,鐵木爾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為總裁,主持修史。當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元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財政也很困難,因此三史都是倉促修成。三史同時進行,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三月《遼史》先成,十一月《金史》續成,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撰成。歐陽玄為實際纂修三史的主要人物,在發凡起例、審閱改定方面出力最多,論、贊、序均出於其手。三史分別完成時,上奏朝廷的表章也是歐陽玄所起草的。

《宋史》(圖15)以卷帙浩繁著稱,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合計496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史書。它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至趙昺〔bing丙〕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記載了北宋和南宋共320年的歷史。

宋代統治時間長達300多年,其間政治制度日益完備,經濟文化有所發展,特別是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版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因此,元朝修撰《宋史》時,有豐富的史料可資利用,例如編年體的日曆、實錄,紀傳體的官修國史資料,詳記典章制度的各朝會要,還有宋人有關的史學撰著以及大量的宋人文集、筆記等。由於可作依憑的現成史料較多,《宋史》才有可能撰成鴻篇巨著。

《宋史》體例完備,紀、傳、志、表俱全。特別是15種志書篇幅龐大,佔到全書1/3,系統而詳細地記載了宋代的天文曆法、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行政軍事、文化典籍等,雖然其間不無錯謬蕪雜,受到後人指責,但其記述之詳實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列傳也內容豐富,共收入2000多人,雖有文字繁冗的毛病,但從史料價值上看,詳盡勝於簡略,而《宋史》每於長傳之後,另有扼要概括,也是其特有的補救之法。在現存有關宋代的眾多史籍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全面系統地保存了320年間大量官方和私家史料,它所記載的不少史實是別的書中沒有的。因此,研究遼、宋、金的歷史,《宋史》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史籍之一。

《宋史》由於篇幅龐大而又成書倉促,對於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豐富史料未能精心整理鑒別和認真剪裁加工,而是採用省力的辦法,各自襲用舊文,草草拼湊成書。因此,全書比較蕪雜粗糙,錯訛疏略和矛盾抵牾之處較多。讀者往往需要綜合起來參證考訂,才能避免失誤。全書內容也極不平衡,詳於北宋,略於南宋,南宋初期和中期又詳於末期。自理宗之後,列傳多半僅羅列職銜而沒有什麼實事,內容空洞。宋代理學逐步流行。《宋史》創立《道學傳》,並將它置於《儒林傳》之前,對理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朱熹等都立了專傳,大加頌揚。這雖然實際反映了宋代社會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歷史特點,但《宋史》在評價史事、褒貶人物時,不是從歷史功過出發,完全以理學觀點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造成了許多善惡忠奸的顛倒與混淆,例如偏袒保守的元祐黨人,貶低變法革新的王安石等。其原因就在於《宋史》的編纂者都是理學思想的崇奉者。有關宋元戰爭的記錄,凡於蒙古軍不利的戰況,因其觸犯元朝統治者忌諱,《宋史》均刪削不載。

《遼史》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八卷,列傳45卷,國語解一卷,共116卷。其記事上溯至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任契丹部落「夷離堇」之時,下至遼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宋、金聯合滅遼,主要記載了遼政權200多年的歷史。其中也簡略兼敘了遼以前契丹族和遼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的歷史。

《遼史》的修撰由於義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繼承哪一朝的「帝統」問題沒有解決,因而長期延擱。直到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脫脫任纂修三史的都總裁,才決定遼、金、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bing丙〕、陳繹曾四人分撰遼史。他們以遼耶律儼《實錄》、金陳大任《遼史》為基礎,參考《資治通鑒》、《契丹國志》以及各史的《契丹傳》等,稍加修訂編排而成。

《遼史》為二十四史中最為簡略粗疏的一部。既沒有認真搜集和考訂史料,又沒有詳細檢對和潤色文字,因此,重複、缺略、錯誤和矛盾之處很多,有時甚至把一件事當成兩件事,一個人當成兩個人。對於更改國號這樣的歷史大事,例如遼太宗耶律德光建國號大遼,遼聖宗耶律隆緒即位,改大遼為大契丹國,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復改國號大遼,《遼史》竟沒有記載,可見草率到什麼程度。

由於耶律儼《實錄》和陳大任《遼史》均已失傳,有關遼代的其他歷史資料又極為稀少,因此,元修《遼史》成了現存唯一的比較系統完整地記載遼代歷史的官書,其史料價值十分珍貴。

從《遼史》各個組成部分來看,其本紀和志的部分內容比較充實,列傳則較簡略貧乏。適應契丹貴族自建的政治軍事組織的獨有特點,《遼史》新創《營衛志》、《兵衛志》。《營衛志》敘述營衛、行營概況和部落的建置分布,以及契丹族戰時打仗、平時種田漁獵的生活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如實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特點。《兵衛志》按照兵制、御帳親軍、宮衛騎軍、大首領部族軍、眾部族軍、五京鄉丁等綱目,扼要敘述了遼的軍事組織。《百官志》分別記敘北面官(契丹草原舊有官職)和南面官(中原傳統的官職),也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遼史》共有八表,其中《游幸表》、《部族表》、《屬國表》是《遼史》獨有的。這些表篇幅不大,但較簡明醒目,對彌補紀傳敘事的缺略有一定補充作用。最後一卷《國語解》,對書中若干契丹語音譯的名詞註明漢義,為讀者提供了方便。

《金史》(圖16)包括本紀19卷,志39卷,表四卷,列傳73卷,共計135卷,記述了從女真族的興起到金朝的建立和滅亡的歷史。女真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12世紀初,女真滅遼,並臣服了西夏,建立了與宋朝南北對峙的金朝,統治北方長達120年,對我國歷史產生了較大影響。

《金史》的正式修撰也是始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次年十一月即告完成。在元修的宋、遼、金三史中,歷來以《金史》的評價為最高,它首尾完密,布局嚴整,約而不疏,贍而不蕪。成書如此又快又好,是因為它所依據的史料比較充分,原有藍本也基礎較好。金朝各代大都有官修的實錄保存下來。金末文人元好問曾想修撰《金史》,沒能實現,但其《中州集》和《壬辰雜編》中保存了他所搜集整理的金代史料。劉祁的《歸潛志》以耳聞目睹記敘了金末社會的各方面情況,史料也很豐富。元初王鶚〔e惡〕曾據實錄編撰了金史的初稿,包括帝紀、列傳和志三部分。這些史著都為修撰《金史》提供了紮實可靠的依據。

《金史》仿效《魏書·序紀》的辦法,首作《世紀》一篇,記敘女真族自始祖函普以來逐步興起的歷史。在本紀的末尾又作《世紀補》一篇,記敘金熙宗完顏亶的父親宗峻、金世宗完顏雍的父親宗堯、金章宗完顏璟的父親允恭的生平事迹。這三個人原來都是大臣,由於他們的兒子後來做了皇帝,身分特殊了,因而不便列入《諸臣傳》,於是特立《世紀補》予以變通處理。《金史》首創《交聘表》,以表格的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的使臣往來一一詳細載入,頗為簡要醒目。有關重大歷史事件,先在首要人物的傳記中詳載其由來與始末,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則旁參互見,避免重複,因而組織嚴密,筆墨節省。

《金史》比較系統地記載了女真族的發展歷史,尤其是關於女真及有關各族早期的歷史狀況多不見於其他史籍。本書的志比較系統而詳備,分門別類十分細密,記敘也較完整,篇幅佔到全書1/3,為我們研究金代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狀況、行政區劃、天文曆法等提供了翔實有用的資料。書後附有《金國語解》,分官稱、人事、物象、物類、姓氏五項,對書中出現的女真語做了注釋。

宋、遼、金三史雖然是同時修撰,但三史各以其本朝的國史、實錄為依據,立場不同,記敘必異,所以三史互相矛盾脫節之處是比較多的。遇有歧異,需要參互考訂,甚至要藉助三史之外的更多資料,方能揭示歷史事實的真相,這是讀者需要注意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