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以後紀傳體各史的特點與長短 第一節 各有長短的新舊《唐書》

《舊唐書》,(圖13)後晉劉昫〔xu敘〕等撰。全書有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合計200卷,約190萬字。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下到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記載了唐代290年的歷史。原名就叫《唐書》,至北宋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問世,後人為了便於區別,才分別加了「舊」、「新」二字。

《舊唐書》始撰於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至開運二年(公元945年)6月告成。書撰成時,恰值劉昫新居相位不久,遂以監修身分領銜奏上。劉昫得享虛名而並無貢獻可言,實際該書主要作者是張昭遠、賈緯等人,監修是趙瑩。《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唐代重視修史,歷朝都修實錄,並在實錄基礎上撰修國史。著名的史臣,如吳兢、韋述、柳芳、於休烈、令狐峘〔huan環〕等相繼都有撰述唐代官修的國史對唐初至代宗時期的歷史記述比較翔實完整,而且已經寫成紀傳形式,另外還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實錄都保存較好。至於唐代晚期,由於社會動蕩,兵荒馬亂,只有武宗朝有實錄一卷,其他則都缺略了。《舊唐書》編撰者生活的時代去唐不遠,他們有條件接觸到大量唐代官修國史、實錄等原始資料,並加以研究利用。由於其所憑藉的史料本身就有詳略精粗的不同,加上成書倉促,所以《舊唐書》的面貌顯得前半截好,後半截差。前期和中期大體上都是直接抄錄唐代官修國史、實錄的舊文,史料翔實具體,行文嚴整明晰,但襲用舊史的痕迹十分明顯,沒有經過統一的修飾潤色,不少地方都還保留著「今上」、「至今」等字眼,有些本紀、列傳的論里還赫然保存著唐代史官的名字,如「史臣韓愈曰」、「史臣蔣系曰」、「史臣韋述曰」等。武宗以後各朝,因為沒有舊史可做憑藉,全靠編撰者自己搜訪采輯材料,略加補綴,敷衍成篇,因而記載蕪雜繁碎,內容缺略錯謬,不一而足。對唐代後期人物遺漏甚多,即使有傳,所記也僅為履歷職銜,沒有多少實事。由於眾手雜湊和因循舊說,書中的史學觀點也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以上情況說明,《舊唐書》的編撰工作是比較粗糙草率的。

雖然如此,《舊唐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比較高的。它敘述史實比較詳細具體,保存史料比較豐富完整,便於讀者了解歷史事件的進展過程和具體情況,因而受到後代治史者的重視。宋代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其《唐紀》部分採錄《舊唐書》較多,就是因為它記事比較詳細明白。《舊唐書》保存了不少有歷史價值的資料。例如《呂才傳》收入其論宅經、祿命、葬書的文字,《盧藏用傳》載其《析滯論》等,都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反對世俗迷信觀念的重要材料。《賈耽傳》記其編繪地理圖志之事,載其奏進地圖時所上的兩篇表,也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重要文獻。魏徵、馬周等人傳記中的奏疏,不少是很有歷史影響的重要政治文件。即使後期的本紀,總的看起來比較蕪雜,但也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例如《懿宗本紀》、《僖宗本紀》關於龐勛起義、黃巢起義的記載就比較詳細而且珍貴。昭宗和哀帝兩篇本紀,對唐末某些藩鎮、宦官的囂張跋扈也記載得比較生動具體,是對唐末社會現實某一方面的真實反映。書中保存的史料大多比較生動原始,沒有什麼人工雕琢的痕迹,文字也比較自然樸實。總之,《舊唐書》的史料價值是刻意追求斧削雕飾的《新唐書》所無法掩蓋和替代的。

《新唐書》(圖14),宋歐陽修、宋祁等撰。全書有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合計225卷,約175萬字,記述時間範圍與《舊唐書》相同,是《舊唐書》以後又一部系統記載唐代歷史的專著。

《新唐書》編撰於宋仁宗時,大約正式開始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歷時17年,到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由當時任參知政事提舉編修的曾公亮以監修官身分奏上。參加編撰的人先後變動較大,包括歐陽修、宋祁、范鎮、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等。前期宋祁主持修撰,完成列傳150卷,後來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和呂夏卿等負責編寫,歐陽修則是中途參加,後期主持修撰紀志表,並總其成。從文字風格來分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於歐陽修之手。特別是他寫的贊和序,幾乎就是其政論文章的翻版,集中反映了他的歷史觀。在看樣審定全書時,歐陽修以宋祁為前輩,對他十分尊重,不僅對列傳部分未做什麼改動,而且堅持要署宋祁的名。列傳和紀志表部分分別由宋祁和歐陽修兩人題名,這在二十四史中是絕無僅有的一個特例,在史學史上傳為佳話。

《新唐書》的成書晚於《舊唐書》百餘年,這期間社會相對比較安定,陸續發現不少有關唐史的新資料,也有一些唐史研究的新成果問世。《新唐書》利用上述有利條件,增訂補充了不少《舊唐書》所缺略的重要史實。特別是志的部分,作者下功夫很多,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例如《食貨志》由二卷增至五卷,多補充中後期之事,有關屯田、和糴〔di狄〕、礦產、職田、俸料等方面內容都是新增加的,比較系統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社會經濟史料。《地理志》由四卷增至八卷,著重敘述唐代地理沿革,記載水利興廢、物產分布、軍府設置、對外道路交通等各方面情況,充實補正了《舊唐書·地理志》的缺略。《天文志》和《歷志》在篇幅上超過《舊唐書》三倍以上,全面記載了唐代流行的七種曆法,其所保存的《大衍曆》曆法理論對自然科學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藝文志》中書目增加很多,對《舊唐書·經籍志》所缺的中唐以後的唐人著作做了大量增補,十分重要和寶貴。《新唐書》的《兵志》、《選舉志》和《儀衛志》,是以前各史所沒有的,有開創意義,並為《宋史》以後各史所沿襲。其《兵志》、《選舉志》雖然不夠系統和完備,還是為我們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官吏銓選以及兵制演變等情況提供了方便。《新唐書》恢複了《史記》、《漢書》設表的優良傳統,編製了四種表:《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雖然其中存在一些錯漏,但它條理清楚,開卷瞭然,比較方便查檢利用。《新唐書》刪去《舊唐書》的61傳,新增加331傳,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傳記。列傳所增史實多據本人章奏或後人記述,採錄了不少碑誌石刻、傳狀家譜、雜史筆記等資料。《新唐書》秉承孔子修《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意旨,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它強調進行忠奸善惡順逆的褒貶,既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類傳,又調整類傳傳目順序,將「忠義」列為第一。它對唐代歷史的看法,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統治集團的政治觀點,比如對藩鎮、宦官加以貶抑,顯示了與《舊唐書》的明顯區別。

《新唐書》在補充改正《舊唐書》的缺陷時,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在紀傳方面刪削簡略太過。《舊唐書》本紀原有30萬字左右,《新唐書》壓縮到不足10萬字,個別篇竟壓縮到原來篇幅的1/10,未免傷筋動骨,太過分了。《舊唐書》記載詔令奏議太多太繁,本來是個毛病,但《新唐書》大加刪削,連狄仁傑《諫太后營大像疏》和陸贄《代德宗罪己詔》等很有歷史影響的詔奏都予以刪除,結果丟掉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史料。作為文學家,歐陽修和宋祁對文字技巧的刻意追求超過了對客觀史實的重視。本來記載歷史對於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數量等基本要素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敘述或描寫,《新唐書》為求文字簡省,往往採用籠統概括的說法,篇幅雖然省了,史實反而含糊不明。為了確切弄清史實真相,人們有時不得不返回去查《舊唐書》。有些生動的傳記,例如《封常清傳》、《高仙芝傳》,經過刪削壓縮,變得索然寡味。宋祁寫傳和歐陽修撰紀志表,原本不是有計畫的分工協作,後來也沒有經過認真的統一加工,因而紀傳之間矛盾脫節的地方比較多。他們兩人都崇尚古文,反對駢體文,而唐代的詔令奏議喜用駢體文,這是當時風尚如此。《新唐書》作者不是尊重歷史和保存原貌,而是以個人好惡為取捨,不論有無歷史價值,一概刪汰不錄,或者竄改歷史文件,以牽合己意,用散文改寫駢文,以古字替換原字,嚴重損壞了一些歷史文獻的固有價值。

綜合而言,《舊唐書》和《新唐書》各有長短而又互為補充,都是研究唐史的人不能不讀的書。南宋以後,由於理學盛行,《新唐書》流傳較為普遍,《舊唐書》傳刻較少。至清代考據徵實之學興,《舊唐書》的史料價值才重新受到重視。這兩種書,舊版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為善本,新版以中華書局點校本較便閱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