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和「八書」、「二史」 第四節 立足統一、敘事簡明的《南史》和《北史》

《南史》80卷,含本紀10卷,列傳70卷,無志、表。上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下到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載了南朝劉宋、南齊、梁、陳四個封建政權共170年的歷史。《北史》(圖12)100卷,含本紀12卷,列傳88卷,無志、表。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下到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記載了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六個封建政權共233年的歷史。

《南史》、《北史》均為唐李延壽撰。李延壽出身於隴西大族,生卒年月不詳,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在唐太宗時代,曾先後參加過《隋書》紀傳、《五代史志》和《晉書》的修撰工作。他還參與過編撰唐代的國史,並著有《太宗政典》。他的父親李大師曾想仿照《吳越春秋》,採用編年體,編寫一部綜合記述南北朝歷史的新著,以改正舊史由於南北分割互相敵視而造成的錯誤失實等毛病,書未成而去世。李延壽花了16年時間,改用《史記》紀傳體裁,匯總刪節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書,又旁參雜史,增訂補充了一些史料,糾正分裂割據導致的政治偏見,打破朝代的斷限,通敘南北各朝的歷史,寫成《南史》和《北史》。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這兩部私人撰述的史書經唐朝政府批准流傳,獲得了與官修正史同等的地位。唐高宗曾為之作序,這篇序文到宋代以後失傳了。

《南史》、《北史》的修撰,適應了隋唐時代全國統一、民族融合的歷史發展趨勢,對各朝舊史為本朝皇帝避諱回護的歷史醜行據實直書,並克服南北割據政權互相指斥對方為「索虜」「島夷」等錯誤觀念,以比較客觀求實的態度記敘歷史,反映了作者高於舊著的歷史眼光。他刪繁就簡,調整改編,將原來多達566卷的八書,濃縮提煉為180卷,卷數不及原書總數的1/3,篇幅約為原書總和的1/2。所刪節的,在本紀部分多屬冊文、詔令,在列傳中多屬奏議、詩文。削去蕪雜臃腫之處後,對史事的敘述相對連貫和突出,讀起來比較清楚醒目。李延壽在八書之外,又參考1000多卷雜史,增補了許多史實。例如《南史》增加了王琳、張彪等人的專傳,《郭祖琛傳》補寫了梁武帝殘民佞佛的事實,《茹法亮傳》保存了唐(宀下禹)〔yu宇〕之起義的有關史料,《范縝傳》增記了他拒絕「賣論取官」的一段精彩對話等。《北史》以西魏、北周為正統,對西魏史料增補較多,除補寫了西魏三帝的本紀和后妃傳以外,還補寫了梁覽、雷紹等人物的專傳。在李弼、宇文貴等人的傳後,對西魏、北周的軍事制度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載。《蘇威傳》補充了江南人民反隋鬥爭的史實等。這些史料都有關當時的政治經濟、階級鬥爭,是十分珍貴的。李氏增補的史料,不少故事性較強,而且多用口語材料,因而形象生動,更能反映當時的歷史真實。同時由於採擇不嚴,也記入一些災祥靈異、詼嘲戲謔的瑣細事情,成為二史的缺點之一。

《南史》、《北史》編撰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它用家傳的形式,按世系而不按時代早晚編次列傳,一姓一族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凡是子孫全都附在父祖的傳下,實際上變成了世姓大族的譜牒。這樣編撰,雖說譜牒可查,但是朝代難辨,不能不說是一大缺點。然而南北朝時代是門閥士族統治的時代,世家大族倚仗祖先的政治地位和宗族姻親關係,壟斷了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家傳的形式,不過反映和肯定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二史雖以行文簡潔、敘事明練著稱,但對八書的刪節調整也有措置失當的地方,例如北魏李安世關於均田的奏疏、梁朝范縝關於神滅的著名辯論,都是有關當時階級關係、經濟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的重要史料,前者摒棄不錄,後者刪存無幾,顯然是編纂改訂上的重要缺點。刪節中還有因匆忙草率而造成的史實錯誤和文字毛病。另外,南朝和北朝互有關聯的史事,由於李延壽基本上各據原書編錄,難免有割裂錯置和矛盾重複的地方。例如譙國夫人冼氏,世為南越首領,歷梁陳二代,應在《南史》中為之立傳。因其卒於隋,原傳在《隋書·列女傳》中,李延壽遂將其誤收入《北史》。又如劉昶、蕭寶寅等人,林邑、蠕蠕諸國,都是《南史》有傳,《北史》又為立傳,實無重複之必要。

《南史》、《北史》問世以後,由於條理清楚,敘事簡明,比較受人重視,所以在流傳中脫誤較少,但也偶有殘缺。例如《北史·隋煬帝本紀》全篇亡佚,今本乃後人用《隋書》所補。《魏孝文六王傳》、《李崇傳》、《魏收傳》等,也有脫文。今有中華書局點校本可讀。

二史和八書相比較,其編撰思想立足於全國統一,天下一家,史學觀點較為先進,再加上條理清楚,敘事簡明。初學南北朝史,可以先從閱讀《南史》、《北史》入手,以便掌握要點,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史料上,二史雖說有若干重要增補,可與八書互為補充,但終究因刪節過多,不及八書詳細完整,尤其是二史只有紀傳而無志表,這是它無法取代八書的主要之點。因此,深入研究南北朝歷史,就必須全面研讀八書二史,參照比較,融會貫通,綜合為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