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和「八書」、「二史」 第二節 南朝四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

二十四史中,有10部書都是記述南北朝史事的,它們是《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以及《南史》、《北史》。這「八書」、「二史」之間有著彼此關聯而且錯綜互補的密切關係。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有本紀10卷,志30卷,列傳60卷,共100卷。上起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下到南朝宋順帝昇明三年(公元479年),記載了劉宋王朝的歷史。

沈約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官至梁尚書令,習慣上稱梁人。以文學名世。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春,沈約奉命撰《宋書》,他以何承天、徐爰〔yuan援〕等人陸續修撰的國史底稿為基礎,略事修訂,刪去屬於晉代的13人傳記,續撰永光(公元465年)以後10餘年的史事,第二年二月即將紀傳部分撰成奏上。因為大部分是利用徐爰等人的舊稿,自撰不多,所以成書如此之快。志的部分是以後續撰的,何時完工,史無明文。但從它避齊明帝蕭鸞和梁武帝蕭衍以及衍父蕭順之的諱來分析,大約可以推定,是從齊末到梁天監初陸續完成的。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比較多,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在列傳中首創帶敘法,即在記敘傳主重要事迹的過程中,將史事涉及的次等人物的生平履歷附帶插敘一段。這種寫法如實反映了歷史人物之間的賓主關係,可謂綱舉目張,經濟得體。如《劉道規傳》帶敘劉遵,《王義真傳》帶敘段宏,《謝靈運傳》帶敘荀雍等。偶爾帶敘過多,也有喧賓奪主之失。另外有些列傳記敘過於繁雜,傳主之外,上溯父祖,下記子孫,旁及兄弟姻親,煩瑣枝蔓,虛詞溢美,內容空洞。這反映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地主當權,社會風氣崇尚門第,重視家族譜系之學的現實。而沈約自創名目的《恩幸傳》,集中記載出身寒門素族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官僚。撰者有意貶抑他們,往往把他們寫成巴結討好皇上而希圖升遷的小人,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和門閥世族的偏見。《索虜傳》記敘北魏歷史,既以醜名相呼,又所記多傳聞失實,殊非史家之客觀態度,唯其中包含北人所撰北朝史書中所沒有的材料,尚值得注意。

《宋書》的志,卷數不及紀傳的一半,篇幅分量卻幾乎與紀傳相等,不但記述了劉宋一代的典章制度,還上溯三代,尤詳於魏晉,明於典章制度的源流始末,足補前史之遺缺。其中《律曆志》、《天文志》,精確詳明,全文錄入楊偉《景初歷》、何承天《元嘉歷》、祖沖之《大明曆》,可以反映當時的自然科學研究水平,十分珍貴。《樂志》詳述樂器,記載樂章,不但保存了自漢至劉宋的廟堂樂舞和民間歌舞的豐富資料,也給古代文學史提供了瑰麗的詩篇,前後200年間有關音樂的朝章國故,土俗民情,無不兼舉並包,給後世的史書以良好的影響。晉宋之間,州郡改易僑置,戶口消長變遷,情況十分複雜。《州郡志》予以考覆詳載,是研究我國南方地理沿革、人口變動的重要資料。因沈約當年依據的郡國地記今天已百不存一,《州郡志》的資料價值自然彌足珍貴。《百官志》詳於東漢魏晉。宋承晉制,變動不多,所以單記劉宋官制者不多。此志記述頗為簡要明晰。唐修《晉書》,其志多抄撮《宋書》而不能出其範圍,《宋書》諸志的重要於此可見。《宋書》無《食貨志》與《藝文志》,於反映經濟發展與學術文化方面形成空白,是一大缺憾,而《符瑞志》、《五行志》又大肆宣揚符命,號稱靈異,欺世惑民,影響很壞。

《宋書》流傳至北宋時已略有殘缺,後人取李延壽《南史》等書加以配補,仍保持原書卷目不變。今有中華書局點校本可讀。

《南齊書》(圖10),南朝梁蕭子顯撰。初名《齊書》或《齊史》,北宋時始加「南」字,以與李百葯所撰《北齊書》相區別。全書60卷,包括本紀八卷,志11卷,列傳40卷,序錄一卷,今序錄已佚,實存59卷。上起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下到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記載了南齊24年的歷史。

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王蕭嶷之第八子。齊亡梁興,依然保持其貴族世家地位,仕梁,官至吏部尚書、吳興太守。兄弟幾人在梁朝都以文才著稱。蕭子顯奏請自撰齊史。以前朝帝王子孫而修前朝史書,正史中只此一家。以子孫為其父祖作紀傳,又自稱「史臣曰」,在史書中也絕無僅有。正由於此,《南齊書》於皇室爭權奪利傾軋殺戮之事,或隱諱文飾,或暴露誇張,概出於私家恩怨褒貶,未可盡信。

他依據齊朝史官的國史舊稿,參考前人舊著,以紀傳體形式撰成南齊一代完整的史書。其類傳名目大致本於《宋書》而略有改易,如良吏改為良政,隱逸改為高逸,恩幸改為幸臣,索虜改為魏虜。他自創《文學傳》,為《宋書》所無,共記10人,著名科學家祖沖之即在其中,但言其歷算較詳,沒有談到他的文學成就。在列傳中,作者兼用班固類敘法與沈約帶敘法,故能傳目不多而人物詳備,避免了不分輕重大小人各一傳的煩瑣失次。《南齊書》諸志較為可取,其《百官志》十分簡明。讀南北朝史者常苦於官職紛亂,先讀《南齊書·百官志》則可以得其概略。《州郡志》詳記地理建置沿革,而且每州之下皆簡述其風土人情,史料價值頗高。由於古代有關南齊史的著作多已失傳,《南齊書》已成為研究這一段古史不可缺少的史籍。

《梁書》、《陳書》,唐姚思廉撰(圖11)。《梁書》56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50卷,無表、志。上起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下到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記載了梁朝56年的歷史。《陳書》36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30卷,無表、志。上起陳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下到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載了陳朝33年的歷史。二十四史中,唯有此書卷帙最少。

二書雖成於姚思廉之手,作者也僅題姚思廉一人之名,實際則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續的撰述。姚察為梁、陳、隋三朝的著名歷史學者。隋文帝曾稱讚「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早在陳朝初年,姚察就曾編撰梁史。入隋後,又奉詔撰梁陳二史,未成而卒。臨終前,「仍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訪撰續」。姚思廉歷官陳、隋、唐三朝,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來做到散騎常侍。在隋大業初他就開始續補。隋亡後,唐太宗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命姚思廉與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成書大約在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以前。魏徵只是擔任總監修官,他在二書本紀末尾及《陳書·后妃傳》後撰有總論。實際的編撰修訂工作都是姚思廉執筆的。今《梁書》卷末總論題「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者有26篇,《陳書》題此名號者有兩篇,這些篇顯然是直接採用了姚察舊稿,其餘則為姚思廉的續撰。

梁、陳二代為姚氏父子所親歷者約居其半,其依據的史料也多出於當世史官之手,書中保存了不少珍貴的原始資料。文字簡潔,敘事扼要,是其勝於同時各史的地方。宋代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曾多采其文。二書比較而言,《梁書》內容更為充實,文字也更生動清爽。如在佛教盛行的梁武帝時代,范縝力排眾議,獨持神滅之說,《梁書》為之立傳,客觀記敘其事,詳錄《神滅論》全文,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再如堅持不仕並編撰《七錄》的處士阮孝緒,文學家兼史學家的沈約,著有《詩品》的鐘嶸,著有《文心雕龍》的劉勰〔xie協〕等,《梁書》均為之立傳,詳細介紹其事迹。其《文學傳》達兩卷25人之多,反映了梁代文學的興盛繁榮。另外,六朝文風崇尚駢偶浮艷,唐初仍沿襲不改,姚氏父子卻用古樸簡明的散文寫史,可以說開後世古文運動的先河,也是引人注意的。

由於時代切近,撰史者顧忌多端,《梁書》和《陳書》都有許多為統治者、親故者隱諱回護或者誇飾溢美的文字,尤其《陳書》,其文飾隱惡甚至到了密不透風的程度。對陳氏子孫,無論賢愚,人人有傳,使《陳書》幾乎變成了族譜。又因無實績可紀,只有多收詔策疏表,以充篇幅,結果臃腫空虛,令人生厭。二書紀傳敘事有一老套,一講歷官次序,二敘重要史實,三載飾終之典,不論何人,多以頌揚結尾。這樣千篇一律的形式,必然有美則書,有惡則隱,最後導致是非不明,實為良史所不取。二書均為唐初官修的史書,以魏徵為總監修。魏徵為二書所撰的總論雖然篇數不多,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評論歷史,其識見遠勝於姚氏父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