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紀傳體史書的創立與鞏固——與「前四史」 第二節 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漢書》

《漢書》主要作者是班固。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市)人。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生,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卒。他出身史學世家,曾祖輩上曾是頗受皇室寵幸的顯貴之家。漢成帝時曾賜給班家全套皇家藏書的副本,《史記》也在其中。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待遇,班家成了大圖書館,很多學者都到班家看書,揚雄就是其中之一。其父班彪在這樣的環境里讀了大量書籍,接觸過很多學者。西漢後期,續補《史記》的有10多人,續作很多。班彪認為這些書都不行,他自己搜集材料,寫成《後傳》65篇,這些《後傳》成為班固撰寫《漢書》的基礎。班固幼年即隨父在京都洛陽學習,人很聰明,九歲就能作文章讀詩賦,16歲入太學。他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學無常師,不拘泥於字句訓詁,而注重主旨大意。為人寬厚能容,不恃才自傲。在太學裡讀了七年書,父親死了,他扶柩回到安陵。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他在家裡開始補充修訂父親的書,他覺得《後傳》還不夠翔實,於是專心研究,搜集史料,意欲寫一部比較完備的大書。誰知被人誣告為「私改作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趕到京城洛陽,上書明帝,應明帝召見說明了原委,地方官吏也把書稿送到洛陽,給明帝看了,明帝很賞識班固的才華,便命班固作蘭台(東漢皇宮內藏書的地方)令史,就是管理圖書的官,並跟別人一起修撰漢光武帝本紀,後升遷為校書郎,典校秘書,又撰寫功臣事迹等列傳、載記28篇。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才讓班固續作《漢書》。蘭台是皇家藏書之地,班固可以任意閱讀參考,取精用宏,大大便利了《漢書》的撰寫。到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漢書》大致完成。班固和當時掌權的外戚竇憲私交甚好,曾為竇憲參謀過軍事,當過秘書。後來在統治階層的爭權奪利傾軋鬥爭中,竇憲失寵自殺,班固也受到牽連,被捕死在獄中,他的書稿也受到嚴重破壞。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後來,和帝下詔令讓班固的妹妹班昭(即曹世叔妻,史稱「曹大家」)整理遺稿。班昭從小受家庭熏陶,博學多才,教養出眾,她參考皇家藏書,除整理訂補原稿外,續作八表,又由馬續協助補作《天文志》,使《漢書》始成完本。班昭是我國第一個女史學家,也是二十四史作者中絕無僅有的女性,她對《漢書》的貢獻是永載史冊的。

《漢書》內容起於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體例基本沿襲《史記》,以「紀」、「傳」為主體,只把《本紀》改為《紀》,取消《世家》,把它併入《列傳》,因為漢代實際已經不存在侯國,也就無所謂《世家》了,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漢書》改《書》為《志》,是避免與《漢書》的「書」字重複。《漢書》包括紀12篇,表八篇,志10篇,列傳70篇,共100篇,後人分為120卷。

《漢書》斷代為史,這是班固的創見,這樣做,可以完整地保存一個朝代的文獻,又體現了發揚本朝功德的宗旨,對後代影響極大。以後的正史都以《漢書》為範本,斷代為史,名稱起初也多叫作「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圖3)80萬字,史料非常豐富翔實。漢武帝以前部分雖多根據《史記》寫成,但也有增刪改易。或新立傳目,或增補事實,比較多的是轉錄了若干重要的歷史文獻。如《賈誼傳》增加了《治安策》等奏議,《晁錯傳》錄入了《舉賢良對策》、《言兵事書》、《教太子疏》等,在《史記》之外,又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漢武帝以後部分,除以班彪遺書為基礎,並參考十幾家續《史記》的書外,也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天文曆法等,還有漢代史官的記載以及班氏一家耳聞目睹的資料。過去有人從文學角度譏諷班固轉錄原始資料太多,但從史學角度看,這正是《漢書》的一大優點,客觀完整的第一手資料是歷史研究的可靠依據。《漢書》中引錄的大量歷史文獻,其原始著作後世多已失傳,幸虧《漢書》為我們保存了下來。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條文。《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等等。在這以前沒有人寫過中國的疆域。班固寫了103個郡及各郡的戶口,每郡有多少個縣,有哪些河流,哪些山脈等等,很有價值,為區域地理的研究保存了很多資料。

特別是《藝文志》為劉歆《七略》的縮編,它考證了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著作內容、存佚情況,記錄了當時存世的書籍,並作了分類,共為596家12269卷。《七略》早已失傳,全賴《藝文志》為我們保留了珍貴資料。《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使我們得以知道戰國以後大量書籍的有關情況。後來的正史大都仿效它,寫入這部分內容。

《食貨志》是由《史記》的《平準書》演變來的,但有很大發展,內容也更加豐富了。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篇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還首創《古今人表》與《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補《史記》之不載,收錄人物從傳說時代的太昊到秦末的吳廣,按評價分為九等。它不以地位定等第,而以人品別高下,反映了儒家觀念的統治。《百官公卿表》備受後人讚賞,它首先記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14級、34官格的簡表,記錄了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所用篇幅不多,卻讓人們對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情況一目了然。

《漢書》在記敘上格外嚴謹,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整齊,行文典雅凝鍊,富有辭賦的韻味,在語言文學方面,也佔有重要地位。《漢書》的一些名篇,如《蘇武傳》記述了漢朝使臣蘇武被匈奴囚禁19年,牧羊北海的事實,刻畫了他百折不撓、持節南望的堅貞形象,成了中華民族剛正不屈的象徵,敘事精彩,生動感人。《霍光傳》、《張禹傳》、《朱買臣傳》等也都寫得細緻生動,有聲有色,十分傳神,顯示了很高的文學水平。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他的可貴之處。而班固卻強調封建正統思想,宣揚漢家王朝上「承堯運」,君權神授,強調人們要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小不得僭(冒犯、越過)大,賤不得逾(越過)貴」,要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亂。這反映出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經統治了史學領域。這也和班固個人的家世、經歷及所受的教育分不開。《漢書》的正統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國後來的正史。

《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東漢人已經有很多地方讀不通,著名經學家馬融年輕時就到班昭那裡學習過《漢書》。所以東漢末年已有服虔、應劭為《漢書》作注。到了唐代,顏師古彙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釋,糾謬補缺,完成了《漢書》的新注(圖4)。清末王先謙又將唐以後40多家的研究成果與顏師古注彙集在一起,撰成《漢書補註》。這些注釋可以幫助我們弄懂《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及一些史實真相,是閱讀《漢書》的重要工具書。目前閱讀《漢書》最好的本子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漢書》校勘標點本,它以《漢書補註》為底本,參校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同治金陵書局本,並汲取前人考訂成果,是經過專家學者的精心校勘,又為之標點斷句的版本,讀起來更為方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