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概述 第一節 飲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文化」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前者包括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兩大領域的一切成果;後者指人類活動的精神成果,包括科學技術和各種社會意識、各種制度和習俗等領域。

飲食,是極為平常,又是極為重要的事。它是人類生存和改造身體素質的首要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飲食文化,是人類不斷開拓食源和製造食品的各生產領域和從飲食實踐中展開的各種社會生活,以及反映這二者的多種意識形態的總稱。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譜文化,上至國家的大政方針,下至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天天都見得著、摸得到的文化。

飲食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它是一門知識密集型學科,又是一門處處聯繫著人類實踐的學科。從它的物質基礎來說,聯繫著兩大門類的生產。第一類是食料生產,即農、牧、漁業生產。圍繞著這一生產部門,就有土壤學、天文氣象學、水利學、種植學、肥料學、養殖學、飼料學、國土開發學、飲食資源學、生態學等科技學科。僅是種植學和養殖學,就分出數十種專業技術學科,如多種糧食作物、香料作物和無數種類的蔬菜、水果和堅果等的生產;多種家畜、家禽、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食用鳥類等的養殖。每一種類,都是一門專業技術學科。

第二類是各種爐灶、廚具、餐具的生產。歷史上這一生產部門,牽涉到石器、青銅器、鐵器、陶瓷、漆器、塑料、搪瓷、玻璃、鋁製品、不鏽鋼製品等門類的生產,每一門類都是一門專業科技。現代還有大規模的熟食生產線、餅乾、點心生產線、飲料生產線和大小規模的電磁灶、電子微波爐、遠紅外線等在烹調和食品製造業中的運用。

飲食業也是一個生產部門,大體可分兩大類,即烹調業和食品製造業。兩者都屬於加工性生產。即將各類食料進行細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製成各式各樣可口的食品,以滿足人類的營養和各種口味的需要。

烹調業包含著營養學、食療學、保鮮學、釀造學、風味化學、烹調學、飲食美學等學科。食品製造業包括糕點、餅乾、膨化食品、各類豆、薯製品、各類肉製品、各類奶製品、各種水果和堅果的風味製品、各種糖果、各種飲料、各種冰淇淋等等的製造。各門各類,都是一門專業技術。各類食品的製造,又都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學科有關。目前食品製造業已進入配料程式控制化、生產自動化時代。

從飲食實踐升華出來,又形成了幾個學科,這就是飲食文化的外延,如飲食美學(或稱味感美學、品味學、味蕾美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飲食資源學等。飲食美學與飲食民俗學已散見一些論述,但目前仍缺少這兩方面的有分量的系統性專著。飲食文藝學則是一門待開發的學科,中國的文學作品,從《詩經》到《紅樓夢》,都有無數反映飲食的精彩篇章。中國的作家,從屈原到魯迅,沒有一個沒寫過飲食題材的作品。作家們或謳歌食料生產,或讚美地方名食,或警世珍惜糧食,或通過飲食詛咒剝削,或通過飲食抒發友情等等……留下很多千古名篇或名句。除了文學作品,其他藝術領域,如繪畫和造型美術,也有許多以飲食或表現食料之美的佳作,如漢代的飲宴畫像磚和唐代顧閎〔hóng宏〕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表現食料之美的題材,則俯拾皆是,從半坡彩陶中的魚、鹿,河姆渡陶刻的豬和稻穗,直到近代徐悲鴻的北京鴨群,齊白石的蝦、蟹、青蛙和蘑菇等等。造型美術如象生陶瓷,象生玉雕、牙雕、骨雕、木雕、磚雕、石雕等等,到處都能找到。如果把中國以飲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及造型美術作品收集起來,那將是一部豐富多彩的巨型飲食美學圖書。飲食資源學則是一門待開發的學科,它是經濟地理、生態學和飲食文化結合的產物。

綜上所述,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建立在廣泛的飲食實踐基礎上的,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反映,並與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一門學問,中國飲食文化學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融會著科學與美學的綜合性學科。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