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在腦海里:認知療法
近兩千年以前,斯多葛哲學家埃愛比克泰德寫了一句格言,它預示了時下主要的一種心理療法背後的理論:「天災人禍不足奇,想不開才出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說法不怎麼樣嘛,另外一些人可能又覺得恰如其分,說得正好。可是,它的正確性是可以從「認知心理學」的效果上看出來的。這種治療的發起人之一艾伯特·埃利斯用一句話總結了其療法的基本原則,而這句話幾乎就是愛比克泰德原話的翻譯:「你的感覺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關,如果你能改變想法,你也就可以改變感覺。」
認知心理療法經常被稱作「認知-行為療法,」因為它包括有行為療法中的一些成分在裡面。可是,儘管兩種形式互有重疊之處,但他們的焦點不一樣。行為療法經常像對待羊或者豬一樣對待病人,其行為和反應可以通過脫敏和其它形式的條件形成而定形;而認知療法是要通過修正病人有意識的思想來修正病人的感覺和行為。
用認知療法治療精神病是在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早期出現的。在40年代和50年代,好幾位心理學家都提出了一種理論,說有錯誤的認知過程,而不是意識衝突引起了許多的精神疾病。治療師之一朱利安·羅特(其在內部及外部控制位上的工作,我們在前幾章已經了解過了)既是一位學術研究者,也是一位治療師,他發明了「社會學習」法,這種方法可以讓病人重新思考自己不正確的期待和價值觀。
艾伯特·埃利斯無疑是大家都最熟悉的認知法治療師,他說,他受到羅特及其他人的寫作的「刺激」,然後自己開始實踐和促進他自己的「理性情緒法」(RET),這是一種認知療法,是在1955年,因而也是「第一位主要的認知行為治療師」和「RET之父及認知行為療法的祖父」。
這可算不上是非常謙虛的說法,但是,埃利斯不是一位謙虛的人。他曾大言不慚地寫道,他是「『師範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也是「最出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之一,更是美國及全世界最出名的性學專家之一」。他最近還說:「我的『老年生活』,即80年代,是我職業生涯上最為人注重的時期,也是理性情緒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穩步前進的時期。」他說:「當我沒在進行大動作的時候,也沒有前進和沒有處在最有創造力的時期,(我)會變得極易疲勞。」他還承認自己是個工作狂——但是一個健康的工作狂——其典型的工作日有17個小時之長,從早晨8點半開始,直到早晨1點一刻為止。毫不奇怪,他很瘦,瘦得皮包骨;他的長臉經常是陰沉的,但可以突然間惡魔般裂嘴大笑。除了缺少一付翅起來的黑鬍子外,他看上去很像是浮士德裡面陰沉而孤獨的魔鬼。
哪怕人們不喜歡這種誇張法,可是,埃利斯的成就和能力的確是超凡的,因為他開始的時候的確不太好。他說他父親是個吝嗇鬼,而且是個不負責任的人,沒有給他一點父愛;而他母親也花了太多時間打橋牌,打麻將,還有其它愛好。年輕的埃利斯在布隆克斯長大,5-8歲期間因腎炎住過8次院,不能進行激烈的運動,一到進行這樣的活動時,他就像個「女里女氣的人」,而且很害羞,很內向,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他說,所有這些,都有助於他成為一個「頑固而決斷的解決問題人」:
我對自己說,如果人生是這般充滿粗野和爭鬥,我可是如何一個活法呀,還不談過得快樂不快樂。不久我就找到答案了:開動腦筋!因此,我想到了如何變成我那木頭木腦的母親最可愛的孩子,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儘管)他們一天到晚打鬧個不停,如何在很害羞的情況下過得盡量的快活。
在他的青少年時代,埃利斯的理想是要當作家,他寫了很多不太成功的手稿,可是,他是個現實的人,他去拿了個會計學位,又拿了個商務學位,這樣,儘管是在大蕭條時期,他還是找到了相當好的一些工作。在他未發表的一些手稿中,有大卷大卷的性學著作,朋友們常向他諮詢性方面的事情。他很喜歡向他們提供諮詢,以至於想到要去當臨床心理學家,而且,他一邊兼著一家禮品店裡的工作,一邊還在哥倫比亞師範大學上研究生課,並於1947年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他34歲。
對於任何一位正常人來說,這麼晚才進入這個領域就意昧著幹不了什麼大事情了。可是,對埃利斯卻不然。他在新澤西精神病院工作了幾年,一邊還接受了4年的心理分析培訓,還從1948年起開始自己看病人。到1952年時,他去曼哈頓自己開業行醫了。他還開始寫作大量論性學及相關內容的學術著作和大眾讀物,他的激進觀點和經常使用粗俗用語的傾向使他在心理治療學領域裡有了惡名,而他本人一輩子好像很喜歡當這樣的一個人。
在1953年和1955年之間,埃利斯開始發動對心理分析的反叛了。他覺得心理分析太慢,太被動(在分析師這一邊)而且也不適合他本人的性格。如他對克萊爾·沃加這位幾年以前在《今日心理學》中寫到過他的心理學家所解釋的:
病人因為談話和對他的注意而臨時感到好受些,可是,病性卻並沒有好轉……我開始奇怪,為什麼我得被動地等上好幾周或者好幾個月的時間,直到客戶通過他或者她自己解釋性的最初要求,說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來接受我的解釋才行。如果客戶大部分時間不出聲,為什麼我就不能用一些針對性的問題或者說一些話來幫助他們?因此,我開始變成了一位折衷主義的、訓導加勸導,主動加指揮的治療師。
按照符合他自己的口味的技術實驗過幾年之後,他編出了一套理性情感療法。1955年,他開始實踐這個療法,並開始就此寫作。他在早期的一篇論文裡面說,從本質上來講,與神經症有聯繫的情感是「無邏輯的、不現實的、非理性的、沒有彈性的和孩子式的思維結果」,而療法就在治療師「揭開」病人無邏輯和自欺欺人的思維,並告訴他如何以「更符合邏輯和自助的方式來思維」之中。治療師總體的療法——或者至少是埃利斯的療法——的口氣,是由一系列關鍵詞指示出來的。治療師應該「一針見血地指出病人總體和具體的非理性思想」,「誘導他採取更為理性的想法」,並「不斷地,反覆再三地打擊他的錯誤思想,使他排除恐懼」。
在書面上不太容易傳達出RET療法的本質,也不太能看出艾利斯使用這種辦法的情景。他的召喚性的、挑戰性的方式只能靠想像了。下面這個例子(稍加節略)倒是能捕捉住他的方式和過程。這是與一位26歲的美工進行的早期談話,他有個固定的女朋友,也與她定期性交,但害怕成為同性戀者。
治療師:給你惹麻煩的主要是什麼事?
客戶:我害怕會成同性戀,很害怕!
治療師:因為「如果我成為一個同性戀——」然後怎樣呢?
客戶:我不知道。這擔心真的讓我煩了。每天都懷疑。我懷疑一切。
治療師:是啊。可是,讓我們回到最前面去——請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我成了同性戀,這會讓我怎樣呢?」
客戶:(暫停)我不知道。
治療師:不,你知道!現在,我可以把這個答案給你。可是,讓我們來看看你自己是否能回答出來。
客戶:(暫停)成為不完全的人?
治療師:是啊。很明顯,你是在說:「我已經糟透了。可是,如果我成了同性戀,那我可真的就糟透了!……你為什麼會糟透呢?
客戶:(暫停)
治療師:不,你為什麼認為你會糟透呢?可是,如果你是那百分之一個不能與女人做愛的人,而那99個就一定能呢?就算如此,那你為什麼就一定會糟透呢?(埃利斯這裡是在用病人自己報的數字來辯駁——每100個男人中間出現同性戀的數字當然會比這個數字大。他還在另外私下的場合里說過,他並不是在同意病人的看法,認為當同性戀就是很壞的,而只是向他說明,認為這件事情很壞並不會使他真的變成一個壞人。)
客戶:(半晌不出聲)
治療師:你還沒有向我說明哩!你為什麼就會糟透呢?沒有價值嗎?
客戶:(半晌不出聲)因為我就是糟透了。
治療師:什麼糟透了?
客戶:我不屬於那99個人。
治療師:「我不屬於因此我應該——」
客戶:我應該屬於。
治療師:為什麼呢?如果你真的是同性戀,你就是個同性戀。現在,如果你真的是個同性戀,你為什麼就是非同性戀呢?這聽上去不對。
客戶:(半晌不出聲)
治療師:看出你的麻煩在哪裡了嗎?
客戶:是啊。
治療師:你是在說這樣一句正常的話:「如果我是同性戀,最好我能是單性戀者,」可又把它翻譯成了「因此,我應該成為(單性戀者)。」你不是這樣的嗎?
客戶:是這樣。
治療師:可是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