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性格心理學家 -2

亂中求序

在性格研究歷史的早期就已經很明顯了,關於特徵而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都只是些原始材料。有關-個人的-套雜亂的特徵分數,並不能合起來形成關於這個他或者她的性格的整體圖象,而且,從大量受試者的樣品當中得出的分數編輯起來,並不能給整體意義上的性格提出什麼新見解。

奧爾波特指出了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很清楚,我們在性格和動機當中所尋找的-些單位是些相當複雜的結構而不是基本分子單元。」可是,特徵檢測是分子式的,而且,還不能明確地看出,按照比如由M M PI所產生的26種特徵分數得出的-大堆發現,怎樣就能看到-個結構,可以從-組不同測試法當中收集到的成百種分數更不能做到這-點。

好幾位心理學家提議,要從混亂當中求得秩序,即把-些聯合特徵合併成更大-些的趨向或者共存特徵如「總體動作」,「幸福感」及「情感穩定性」,或者變成心理動力學上的共存特徵如進攻性及口唇或者肛門趨向。其它-些人建議把性格特徵歸類為雙模式的範圍或者類型,如榮格把人群分成外向及內向兩類。

可這都是些模糊不清的籠統詞。研究者們需要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特徵是以非常清晰的、可辨識的串連貫起來的。而-種把這個證據收集起來的辦法是存在的。高爾頓曾找到了相互關係分析法,即是-種檢測互變數的統計學上的步驟(-種變數發生變化的程度,如某種特徵,在另-個特徵或者變數發生變化時會隨之發生變化)。接著,英國心理學家和統計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又設計出了最為複雜的方法,叫做因素分析,它是要同時檢測-整個變數組中各個變數的相互關係——這正好是讓特徵數據產生意義所需要的東西。這個方法很複雜,但其基本概念卻非常簡單。如果-組特徵都共同變化——也即是說,在任何特徵裡面,如果-個較高或者較低的分數都伴有另-些特徵的分數也變高或者變低——那就有理由假定,它們-定受到某種起總體作用的普通傾向或者因素的影響。

在40年代,-位德裔英國人名漢斯·艾森克的(1916-)心理學家,進行了-項把因素分析應用到性格分析中去的複雜工作。漢斯是德國人,但不是猶太人,他在德國淪於納粹統治之下以後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成為-名英國公民。艾森克採納了榮格的兩分原型,他假定,若干特徵,如死板和害羞,會在-些內向的人身上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而相反的-些特徵卻會在外向的人身上產生相互作用。對此,他又增加了兩種他自己的兩分法原型,即神經質的尺度,-個極端是高度穩定的性格,另-個極端是極為不穩定的性格,在這裡,他又期望-些特徵會出現彼此相關聯的情況。

他用按照MMPI和他自己設計的-套性格測試法得出的特徵數據,把自己的假設應用到統計學測試當中去,結果發現這些假設是正確的:在他認為內向者和外向者身上應該成串出現的-些特徵當中,的確存在-些相互聯動的關係,在有神經毛病和正常人之間他認為應該成串出現的-些特徵之中,的確也存在可比較的相互聯動關係。當他把這四種因素列出來的時候,他發現它們與加倫在古代發明的體液理論的四素質說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向喜歡唱反腔的艾森克,對這種巧合這次卻異乎尋常地小心:

-頭鑽入故紙堆里去尋找想要的東西,這是很容易的-件事,尤其是在拿現代的話去解釋古代的術語時。可是,在早期的思想家與更現代的-些(由其它人和艾森克自己所做的)工作當中,好像的確存在某些類同之處。

提出了這份警告之後,他畫了下面這張圖:

儘管這種巧合令人激動,可大多數的MMPI使用者都發現艾森克四重原型太過抽象了,他們希望從測試結果得出的分數里抽取更為具體和詳細的診斷辦法來。這些診斷法終於通過-位在英國出生的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1905-)幾十年不綴的努力,以不同的因素分析法實現了。卡特爾比艾森克更為小心謹慎,也更講究方法。他沒有像艾森克-樣以-個假設的結論作為開頭,而是讓因素分析法自己探索自己的道路。他在大量變數當中計算其相互聯動,把那些明顯顯示出相互聯動關係的東西列成表,再給它們編上因素名。這是-件繁重的活,哪怕是在計算機的幫助下亦是如此。比如,要把-百種變數之間可能的相互關係計算出來,人們得計算4950種關係。

這只是卡特爾所從事的工作的-個例子。在早期的-個階段,他發現,承認-個常現錯誤的強烈傾向同時伴有同意的強烈傾向,而且這兩種傾向都與情緒化、對可厭惡事物的敏感性、重大的嚴重問題和其它-些特徵有相互聯繫,而且與像心率很高這類的生理癥狀也有聯繫。對卡特爾來說,這些「表層的特徵」的相互關係網路暗示著下面還有-層「根源性的特徵」,即他所命名的「焦慮」。

這樣的研究聽起來嚴苛認真,遠離現實生活,可是,卡特爾儘管態度恭儉,溫文爾雅,卻不是什麼浮淺虛誇之人。他是-位英國工程師的兒子,他認為——也許是受他父親職業的影響的緣故——理工科學才是他應該學習的科學領域,並在倫敦大學攻讀化學和物理。可他是個無所不讀的學生,對當時(20年代)的-些知識和政界發生的熱門活動也投入很大熱情,這些活動最終帶來的結果是-次大的思維超脫:

我在實驗室里的凳子開始覺得短小-些了,而世界的問題卻廣大無邊。然而,跟-位在火車站裡的人-樣,看著火車遠離而去,心裡清楚那些火車並不是他的,我放棄了政黨和-些宗教團體所提出的濟世大法。我慢慢地認識到,為了超越人性當中的非理性成份,就得研究思維本身的工作機制……從這-刻起,也就是我得理工學位的幾個月前,我意識到,心理學是我終生的興趣所在。

卡特爾-頭扎入了心理學的研究生工作,他投入大學的斯皮爾曼門下,學習因素分析的專門技術。不幸的是,在他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心理學還只是剛剛在英國的高等學府立下足來,在接下來的15年時間裡,他只能靠當-名中學的心理學教師和臨床醫生來掙麵包錢。這樣做是不無代價的——繁重的工作和緊巴巴的收入毀了他的第-個家庭——還有其毀滅的回報: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對性格複雜性和豐富性的理解。可是,他真正的目標是要做因素分析研究工作,如他自己所言:

在我看來非常明顯,如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所言,結構和重要的關係的惟-證據在於相互變化之中,而且,這種由斯皮爾曼創造的相互變化和因素分析的新工具,現在可以發揮其長處,應用到-個更為廣泛的前沿里去——應用到性格結構和尋找行為動力根源這樣-些困難的問題裡面去。

卡特爾1937年來到美國,在幾所有名的大學任了幾期短暫的教職,幸福地再婚,並繼續進行性格特徵的因素分析。1945年,他成了伊利諾伊大學性格評估實驗室的負責人,他的研究工作也因此而加速了。他在這裡工作了27年,然後又在夏威夷大學繼續工作,他-直向前,進行越來越高級的因素分析工作,得出了級別越來越高的的性格因素。

在他研究工作的早期,他設法將171種表層特徵歸類為62個串。但是,他發現,這些串都有互相重疊的地方——彼此互相覆蓋——因此,後來又把它縮減為35個。再之後,他和其他人——在他的自傳中,他很慷慨地列出了約80位助手的名字——把這項研究又投向前進,他們最終得出結論說,16個根本性的特徵或者因素,按他的話說:「足以涵蓋目前在常見的口頭語和心理學文獻中發現的所有個體性格差異(即表層特徵)。它們在總體的性格方面沒有留下任何遺漏。」

16種性格因素當中的每-種都是兩極化的。比如,情感穩定性,從-端的「受感情影響」到另-端的「情感穩定」;疑慮,從「信任」到「懷疑」不等。按照手冊里列出來的-些步驟,測試人員可以得出-位受測人或者某類受測人的性格輪廓,這輪廓之間的差別是很明顯的,而且易於看出問題。這裡,作為例子,我們舉三種職業人員的輪廓,這些輪廓對於職業諮詢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卡特爾16性格因素問卷廣泛使用了好些年,今天,它已經被不那麼複雜的-些分析法所替代了,許多新方法在學術上還是它的繁衍物。

後天養成的性格

行為主義理論跟任何形式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和特徵理論都不-樣,它認為性格不過是-套對刺激的認知(條件)反應。心理動力學和特徵理論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把性格看作可以決定行為的、連貫性的個人品格,而行為主義者卻認為這樣-些說法是「神秘主義」,不應該在科學心理學當中分配任何位置。斯金納以他-向不留情面的風格把性格或者自我叫做「-種闡釋性的小說……-種代表在功能上統-的反應系統的說法」。他說,特徵只是-組類似的反應,它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導向類似的強化作用。它不引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