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開路先鋒及行家裡手 簡介:心理學的裂變

我們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我們目睹哲學家們一步一步地前進,從對於意識的玄學思辯和奇想幻論,到對於思維過程的某些領域准科學的理解。謝天謝地,由於生理學的幫助,我們最終把心理學從哲學當中抽取出來,以一門獨立的科學把它確立下來了。

我們還看到,跟其它不成熟的科學一樣,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領域在其最初的幾十年里並沒有形成真正統一的理論,而只不過是一些特別的理論,每種理論都解釋了某種特別的現象。這些理論是一些偉大的先賢們的成就——比如馮特、詹姆斯、弗洛伊德、沃森和韋特海默——然而,偉大歸偉大,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在心理學中起到牛頓在物理學中的作用。

可是,他們的追隨者們卻並不作如是觀。科學的心理學最初的幾十年是「門派紛爭的年代」——30年代至少有七大門派——而各個門派的門客都宣稱自己那一派的理論是一門連貫的科學,而自亥姆霍茲的時代以來一直在累積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亂鬨哄的發現和枝節理論。然而,到本世紀中期,許多心理學家都慢慢意識到,現存的任何理論都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一種統一的心理學範式。馮特氏理論或者比方說行為學派的理論,對於像解決問題或者決策這類的事情,都沒有一種有用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說。弗洛伊德的理論對於感知過程或者認知這類的事情提不出什麼新見解;格式塔理論對於記憶和兒童發展等問題沒有啟迪作用。如當時還在斯坦福大學的萊維特·聖弗德1963年所言:「普通心理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受人們如此吹捧,求之若渴的一些『普通』規則根本就談不上普通。反過來,它們常常都十分具體和專門。」這裡面的含義在於,心理學簡直就還沒有高級到足以讓任何人琢磨出一套統管一切的高深理論的程度。可是,它也可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含義,即,心理學本身不是一種如同物理學、化學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科學,它只不過是一系列的科學領域叢,儘管它們彼此相關,可畢竟互有差異,參差不齊,簡直就不可能硬塞進某一個單獨的理論框架里去。在最近對於目前心理學狀態的一次總結中,傑出的發展心理學家威廉·克森和他的合著者埃米莉·D·卡恩在《美國科學家》中撰文說:

在人們的深層意識里,有一種果決的信念(而對於我們當中的一些人來說,最多只不過是一種懷疑而已),即,心理學易於受統一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前提的影響,但它更易於根據一個特定的內容、一種特別的方法或者一種突出的功能性方法等等而下一個定義。根據這類觀點當中最極端的一些看法,心理學是沒有核心問題的;與其把感知或者認知或者解決問題提高到一個可以涵蓋一切心理學的模式,我們倒是要認識到,心理學的廣泛一如人類的大腦,其豐富程度也分毫不差。

門派紛爭時代結束以後,心理學的歷史似乎證明,上述信念(或者懷疑)是正確的。若干新的理論湧現出來,可是,它們只是適合心理學的某個具體領域,而不是整體意義上的心理學。沒有哪一個門派在這整個的疆土上佔地為王,反過來,心理學的領域事實上分崩離析,諸侯割據,各自成了一些自治特區。美國心理學會現在承認了58種心理學領域,這個學會的45個「分部」(會員分部)當中的42個分會代表著這些領域,或者,大家不妨說這些領域是心理學的裂變產品。

相應地,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再順著一個單一的故事來進行,而是去看一看心理學的八大領域中都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本書最後一章會簡要地提及其它一些領域,這些領域不可能在這裡—一加以詳述,否則,讀者和作者本人都會精疲力竭,而硬要這樣做是吃力不討好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