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行為主義者 -2

行為主義的勝利

行為主義在經歷啟動初期的緩慢發展之後,很快在20年代獲得了許多心理學家的青睞,特別是在美國。它很快成為主導性的觀點,而且在不久之後成了幾乎惟一可接受的看法,至少在學術圈子內是如此。

它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宣稱是最早的真正科學的心理學。直到19世紀,心理學一直大都堅持哲學思辯,而不是科學。在19世紀,新心理學的繼承者們曾致力於將心理學變成一門自然科學,可是,只走到用生理學術語解釋一些簡單的反射和感知就停步不前了,而且就連這一點也是依賴不可證實的內省辦法才做到的。

對照而言,行為主義者說他們可以完全依靠可見的、可測量的現象——來建構一門心理學,他們認為這些彼此互有因果關係的刺激-反應現象是動物和人類行為全部集結在一起的基本單元。這樣一門心理學會以一些類似於化學或者物理學中具體而不變的反應為基礎,按照沃森的話說,它會使心理學家們「在知道刺激的前提下預測應有的反應——或者,在看到反應發生的情況下,指明引起此反應的刺激」。

眾多的心理學家覺得行為主義非常吸引人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他們只需要集中精力於一些可見的行為,因而就可以不理會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在過去的24個多世紀里有關思維的、不可追蹤的一些問題。行為主義者說,我們不僅僅不可能知道思維裡面發生的一些事情,而且,為了解釋行為的目的也不需要去了解它。他們經常把思維比作一隻黑箱子,裡面裝著未知的電路。如果我們知道按動箱子上面的某個按鈕的時候,箱子會發出一種特別的信號或者動作,則裡面倒底有什麼東西是無關緊要的。思維裡面有什麼東西根本就不應該去討論,因為所有有關精神過程的談論,都等同於相信存在某種控制著大腦機械的無形的東西——「機器裡面的幽靈」,英國行為主義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爵士這樣嘲笑說。(一位反行為主義者的嘲弄也同樣引人注目:「光是提一下『心靈主義』這個詞就會冒犯行為主義者的感情,這就像當著文雅人的面提『手淫』這個詞一樣惹人嫌惡。」)

再說,行為主義的成功還有深刻的社會及文化原因在裡面。它很對20世紀一些人物的口味,尤其是在美國,因為它是實用的;它不追尋最根本的解釋,而只是尋找一些可以投入使用的常識。

至少有一位行為主義史學家曾把它的興起與美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聯繫起來看,他就是戴衛·貝肯。他認為,這些社會發展引發了一種了解身邊這些無法了解和令人煩憂的陌生人的緊迫需要,而這正是行為主義向人們保證可以加以解決的方面。

貝肯還提到了行為主義走紅的另外兩種社會原因。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喚起人們對德國心理學的敵意,行為主義正好就成了符合時尚而且找得到的一種替代;其二,行為主義適合美國特有的反知識分子習氣。它聲明對心靈主義心理學裡面的一些精微之處不了解也毫無關係,其基礎是,精神現象不是錯覺就是不可知的,它不值得人們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

從20年代到60年代,行為主義(或者它更為複雜的翻版新行為主義)是美國心理學中的統治力量和模式,它傳播到了心理學世界的其它地方。有些心理學家仍然緊附於較早一些的思想,而另外一些人,其中包括弗洛伊德主義者,精神測驗的開發者,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注重精神過程,可是,在大多數大學裡,這些人都只得調整自己的工作和語言,以適應行為主義範式。行為主義史學家格列高利·金布爾稍帶誇張地說:「在50年代的美國心理學中,出版有關思維、意識、意志或者甚至精力的作品要冒被擠出本行業的風險。」因為使用這些術語表明某人是唯心主義者,他相信過時的、主觀的和神秘的概念。

結果,20年代和60年代所進行的大部分研究所面對的,都是一些極為精細、無可否認地客觀但沒有太大啟發意義的課題。從《心理學日報》和《美國心理學雜誌》1935年的內容中抽出的一些代表性的題目如下所示:

「飢餓對雞啄食反應的影響」

「老鼠在一個迷宮陣中第一次與第二次探索的比較」

「利用經過迷宮訓練的老鼠研究嗎啡及相關物質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動物迷宮中的辨識錯誤」

「皮膚電生理反應阻力計用電路問世」

就算是在以人類為實驗課題的時候,一些論文題目和方法也受到行為主義教條的局限。1935年《美國心理學雜誌》中的一些典型論題如下所示:

「作為伴隨行為生理變化指標的人類混合唾液中PH值的可信度」

「不同隨意控制程度的肌肉條件形成比較」

「通過實驗進行高階反應的消除」

「與明確的情感表達相關的皮膚電流反射」

「手指兩側運動中時間關係的過補償」

這些文章的作者和進行類似研究的人並非真正對雞的啄食行為或者人類唾液中的PH值有興趣,而是對學習有興趣——獲取對於不同刺激產生的行為反應。在行為主義時代,學習是美國心理學的中心議題,其假定是,幾乎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用刺激-反應學習原理來解釋。還有同樣重要的的一個假定是,這些原理對所有有知覺的動物都是一樣真實可信的,就像化合價原理適用於化合物中所有的元素一樣。人們從雞、貓、狗和特別是老鼠身上得知的東西亦可適用於人類。

老鼠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實驗動物,因為它們相對較便宜,體積小、容易移動,成熟也快。無以計數的千萬隻老鼠被用作了這個研究事業,它們通過穿迷宮、操縱槓桿或者按動按鈕來獲取食物,跳過不同顏色的門,按下一根棍子以斷開使它們的爪子跳動不停的電流,還有其它許多的任務。這些實驗沒有什麼微瑣可言,它們都旨在發現重要的萬用行為定律。這裡有幾個例子:

——把一隻老鼠放在一個簡單迷宮的人口處,其中有6個選擇點(每個選擇都是一個T型,有一個分支是個死胡同另一分支可繼續下去),結束處有個目標盒子。老鼠開始一邊嗅著探索,然後小步跑動;它走入了一個死胡同,折回身來,往另一邊跑;對錯各三次以後,它到達了目標盒——被提出來稍事休息後再放回原處。到第七次時,它在目標處發現飼料。老鼠嗅著飼料,然後一口吞下。另一隻老鼠進行了同樣的訓練,可是沒有任何飼料獎勵,跑到最後也沒有獎勵。

兩隻老鼠在一個星期內每天進行同樣的訓練。到周末的時候,第一隻老鼠完全掌握了路線,在迷宮裡面直行,一點錯誤也不出;第二隻老鼠跟以前一樣老是犯錯誤。可是,最終,第二隻老鼠也在跑道最終端得到了食物,接著,令人奇怪的是,再試的時候它一點錯誤也不出了。它在一天之內學會了第一隻老鼠在一個星期內才學到的東西。這個實驗表明了兩條原理的作用:獎勵產生學習,這可以從第一隻老鼠的情況中看出;如果缺乏獎勵,可能會有潛在的學習,這可以通過第二隻老鼠的行為得知。(在某種意義上,學習發生在沒有獎勵但一旦一個獎勵與「正確的」行為發生聯繫時即被激發起來。)

這與人類的行為有什麼關係呢?任何老師都會告訴你。一個學習繪畫或者任何其它技巧的孩子可能直到老師說一些鼓勵性的話或者讚揚的時候才有一些進步;接著,孩子突然間顯示出了改善。類似地,一名飛行新手著陸的時候可能要跌跌撞撞地來上十幾次,最後才半偶然地「走了一次運」,得到教練的表揚,從這以後每次降落時都好像「頗有心得」。

——幾隻老鼠被放進一隻簡單的T型迷宮的起始箱中,一次放一隻。在右手分支的末端是一道白色的門,門後有一點乳酪;在左手分支的末端是一道黑色的門,門後有一道金屬柵板,會給老鼠的爪子一種很輕但不舒服的電擊。可等它們學會以後,實驗人員改變了情形。現在,白色的門和食物放在左邊的分支里,黑色的門和電柵板放在右邊的分支里。老鼠向右轉,被電擊,馬上學會了向左轉。

這些魔鬼般的實驗者再一次把一切都倒過來,可現在,老鼠立即就知道了。它們已經知道把把獎勵和處罰與門的顏色聯繫起來,而不是方向。實驗又一次證明了巴甫洛夫的區別定律,即在有兩種提示的情況下,它們會取於獎勵的提示。

這對人類適用嗎?當然。一位園藝新手會只收穫到一小堆西紅柿,而他的鄰居種的卻是另外一個品種,陽光也充足一些,因而獲得了大豐收。新手第二年試種鄰居的種,還是運氣不佳。他認識到,日照時間一定是關鍵的因素,因而鋸掉了一些樹,好讓更多的陽光射進來,這次他成功了。

——另有一種T型迷宮,老鼠學會在裡面向右轉。這次,選了左邊的分支沒有懲罰,只是沒有獎勵。有些老鼠幸運一些,它們每次選中右邊的時候都有獎勵。另外一些不那麼幸運,他們每四次才有可能發現一次食物。運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