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靈魂深處的探索者:西格蒙·弗洛伊德 -2

動力心理學:早期的陳述

使弗洛伊德極為出名,也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理論,描述的是純粹心理學意義上的精神過程。弗洛伊德曾經是機械生理學的門徒之一,這種理論把所有的精神現象都說成是可以使用,或者以後可以用生理學術語來解釋的。直到他放棄了這個觀點之後,他自己才有了重大的發現。

弗洛伊德在轉入催眠療法和心理分析法以後,曾依附過生理學的一些理論。1895年,即他和布羅伊爾發表主要用生理學方法探討歇斯底里症的《癔病的研究》的那一年,他起草了8頁的「科學心理學項目」的草稿,在這份草稿里,他雄心勃勃地要利用在大腦里發生的生理學現象來解釋精神過程。雖然他的「項目」當中包含了他自己的一系列剛露芽的心理學理論,可是,它解釋這些理論所用的術語卻都只是下面這些物理學上的術語,如運動法則、神經元當中的神經激發數量、這種能量的慣性,或者釋放,釋放的通道,以及能量守恆的原則。

弗洛伊德把草稿送給弗里士,可他自己卻狠勁地批評它,而且還沒有寫完。他發現,神經科學還沒有先進到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的程度,跟威廉·詹姆斯一樣,他感覺到,心理學在目前還只能以心理學的方法去對付思想和感情。弗洛伊德在把他的「項目」寄出去之前寫信給弗里士說:「我再也不能理解我借之籌划出來的思維狀態……它好像就是純粹的胡言亂語。」幾年以後,他又說:

我一點也不想讓心理學就這樣懸在空中,沒有一個有機的基礎。可是,在這個確認的感覺(即應該有這樣一個基礎存在在那裡的)之外,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理論上的也好,治療方法上的也好,都沒有,無法藉此進行工作,因此,我只好假裝自己所面對的僅僅就是心理學上的因素。

儘管他放棄了找出一個統一理論的努力,他還是沒有回到以前的傳統二元論調上,即意識是一種與肉體分開、也各不相同的物質。他經常使用Seele這個詞,在正式出版的作品中,他把這個詞翻譯成了「靈魂」,可是,這個詞在德語中有很多意思,心理分析家布倫諾·貝特爾海姆曾很有說服力地說,弗洛伊德的意思實際上是指「精神」,即一個人的精神和感情方面,或者簡單地說,思維和情感的整體作用。弗洛伊德一輩子都堅信,思維的任何哪一方面都不可能與大腦分開而獨立存在,而且,其神經元中的生理過程是思想現象的材料。同樣,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是一個徹底的決定論者,他相信,每種精神活動都有其根源,自由意志只不過是個錯覺。

弗洛伊德放棄了在生理學基礎上建立一種有關精神活動的理論的努力,這之後,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僅僅5年時間內(1895-1900),他發明了一種新的心理療法,並形成了若干有關人類心理學的革命性理論。在後來的許多年裡,他會對這些理論進行擴充、修正和增補,但是,假若他1900以後什麼也沒有做,對心理學也會帶來一個新的景象。他有關意識的理論散見於他在這個時期寫的各種文章里,其主要內容如下:

動力無意識: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學家們所進行的幾乎所有的研究和理論歸納,都是解決意識精神過程的,比如感知、記憶、判斷和學習。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和西方文化所做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套有關無意識及其對人類行為的關鍵作用的理論。歐內斯特·瓊斯說,一般認為,這是他對科學所作出的最大貢獻。

確切地說,弗洛伊德並沒有像人們經常所說的那樣發現了無意識。兩個世紀以來,思想家們一直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從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到19世紀的催眠大師們,從浪漫主義運動中的詩人和哲學家到亥姆霍茲,到沃茲堡學派的成員們和威廉·詹姆斯。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人都只是把無意識看作是一個存儲器,一個存放經驗和信息的倉庫,等待著被人調用。弗洛伊德經常把這個相對蟄伏但又很容易進入的精神生活區域叫做「潛意識」,並認為它與無意識有很大的不同。

可是,在弗洛伊德的前輩和同時代人,特別是催眠大師們的作品當中,已經有很多的線索,說是無意識在人的精神生活當中起一種積極的作用。還有些人甚至把「動力學」這個詞運用到上面了。弗洛伊德採納了這些思想,並以他的臨床經驗和自我分析為基礎,把它們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

他認為,意識有三種功能層次:有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最後一種是最大也最有影響的一部分。它遠非一種處於不活躍狀態的材料倉庫,而且一個極活躍的區域,而且是非常有力的原始驅動力及被禁止的欲求,它們會對有意識的思維不斷造成壓力,其形式是掩蔽的或者變形的,因而也促成和決定了我們很大一部分的行為。

這一點,在弗洛伊德的臨床工作當中已經是很清楚明白的了。他的精神病人在接受分析之前的思維和行為,都是受他們自己一點也不了解,因而也無法掌握的一些力量所控制的。心理分析的目的,乃是要給病人的「自我」、「自行決斷的自由」。這並不是說要有自由意志,而是要了解自己的無意識動機,並使自己處在一個可以由有意識的思想作出選擇決斷的狀態里。

弗洛伊德慢慢相信,對精神病人適用的東西,對正常人也同樣適用。然而,後來的發展卻是這樣的一種方式,即,他們不可為人接受的慾望,藏在清醒頭腦之外的那些東西,都轉變成了可為人接受的行動方式。因此一來,健康的行為,如同病態的行為一樣,都在很大程度上由無意識的力量來促發和引導。

原初過程及二級過程:

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無意識思維不僅僅只是我們用來羈押思維當中原初和不成熟部分的不可忍受的思想和慾望的地方。他把發生在這裡面的精神過程叫做「原初過程」,它們是要通過行為,或者,在這些行為因為現實世界的力量而受阻的時候,通過像兒童時期的引誘概念或者夢想這類幻想來打破禁忌,實現願望。無意識的內容雖然不是來自現實世界,卻是促使我們行動的精神現實。

在我們成長的時候,我們得知,不能按那些不受控制的原初過程的催促來行動。我們得知哪些是在現實世界裡可以被接受,可以成功實現的,哪些不能。有意識的思維操作的方式,是按照「二級過程」來進行的,即我們構想並實現一些滿足可以為社會所接受的一些欲求的辦法時所需要的那些思想、認知和解決問題的精神活動。

快樂原則:

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類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趨樂避苦所致。弗洛伊德把這種理論歸入他的無意識理論里去,但改變了其重心。他說,整個精神機關的基本促進動力,來自沒有得到滿足的願望或者沒有得到平息的激動——一個釋放由此而產生的未滿足感(不快)的願望,從而消解緊張,得到快樂。在早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不快樂原則」,可後來重新命名為「快樂原則」,這個標籤後來成為心理學辭彙的一部分。

「快樂和不快樂原則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中是最基本的概念,」瓊斯說。「它自動調節精神貫注的過程。」「精神貫注」在弗洛伊德的寫作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這個詞是標準版的譯者詹姆斯·斯特雷奇根據弗格伊德所用的Besetzung這個德語詞改制的,原來的意思是「全神貫注」或者「充滿」,弗洛伊德用這個詞表示「精神能量的裝載」,或者,按後來的說法,是「情感投入」。

飢餓是一個典型的願望。當原初思想(想像食物,夢見食物)不能達成畫餅充饑的效果時,二級過程思維便會接過驅除苦痛的任務,會神貫注或者精神能量會被轉移到現實世界的活動上去,如購買食物,燒制食品等,這些活動過一陣子就能排除飢餓感,並帶來輕鬆快樂。因此,原初過程是按快樂原則來行事的,而二級過程是按現實原則行事的。可是,如弗洛伊德後來所補充的那樣:

用現實原則來替代快樂原則,並不意味著可以去掉快樂原則,而是它的防護。一種暫時的快樂,由於其結果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願望的那些結果),會被放棄掉,可只是為了便於順著這個新的路徑在稍後一點的時間裡獲取確定的快樂。

性慾:俄狄浦斯情結:

儘管弗洛伊德有關性慾的一些思想直到1900年以後才初具成熟的形式,或者在他的系統里才開始顯示出重要性,可是,我們知道,早在這之前,他就已經慢慢地相信,性慾驅動力是最威猛的力量之一,它甚至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在正常人格和精神病人格的形成過程當中都起很大的作用。

他認為,這個驅動力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在兒童時期,它通常因為原初過程而導向異性的父母。眾所周知,弗洛伊德把這些驅動力叫做俄狄浦斯,因為在希臘神話中,這個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殺了親父並娶了生身母親。在小男孩中,這種導向母親的性驅動力伴隨著對父親這個情敵的仇視,還有甩掉他的惡劣願望。可是,通過現實的二級過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