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象棋大比賽前,我寫了一篇隨筆,對象棋運動提出一些意見,順便也談了一下當代棋手的實力。前幾天編者轉來了何魯蔭先生的一封信,他對我的建議如加強象棋界的組織和樹立評選制度等甚表贊同,稱之為「象棋界共同的心聲」。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何先生是棋壇前輩,他對象棋藝術一向積極提倡,我是甚為欽仰,但對於某些看法,我卻還不敢苟同。
二十多年前在香港舉行的華東華南棋賽,經過情形何先生知之甚詳,承蒙他補充了許多內幕史料。從他補充的史料里,證實了當時華南的兩位選手,並非是以冠軍或殿軍的資格參加,事實上馮敬如和李慶全兩人,當時也不是華南的「正式冠軍」(廣東全省棋賽是以後的事)。那麼我說那場棋賽,「不算為正式冠軍的較量」,這句話也似乎沒有說錯。不過「這是無關宏旨的插話」,對何先生的熱心指正,我還是很感激的。
何先生認為我「一筆抹煞香港棋壇」,這似乎責備得有點過分了。正正相反,我非但沒有「一筆抹煞香港棋壇」,而且已經是予以特別的重視。十二月二十三日我在《縱談南北棋壇》一文里提到香港棋壇時說:「至於香港近年來,也是棋風大盛,人材輩出。」這總不能說是「抹煞」了吧?再以何先生所引我的那兩句話來說,「照我個人的看法,楊官璘有九段資格,香港曾益謙、上海何順安等可以有八段的資格。」數了楊官璘之後,即提到香港的曾益謙,這也正是對於香港棋手的尊重。
我認為楊官璘有九段資格,那是根據他歷年戰績來評定的。自一九五二年起,直至現在為止,他和國內各高手較量,比對來說,只輸過一場給王嘉良。這樣的成績,在棋壇上恐怕還找不到第二個吧?事實上他也是全國的象棋冠軍,稱他為「九段」,似乎不能說是「獎飾過情」的了。
我想我和何先生的分歧點,恐怕還是在於對棋手實力評斷的標準問題。我覺得對棋手實力的評斷,應該看他全面的戰績,而不是看他對某人的一兩場棋。舉個例來說,在這次全國象棋大比賽時,王嘉良以一勝一和擊敗了楊官璘,並不就等於他的棋力在楊官璘之上,在總的成績來說,他還是遜於楊官璘的(這次他是亞軍)。
何先生談起前年港穗的棋賽,認為曾益謙和楊官璘打成平手,而我將楊列為九段,將曾列為八段,這個看法,大有問題。我同意何先生所說曾益謙是「當代著名的高手」,但比之楊官璘,他的戰績卻稍遜一籌。那次港穗棋賽的積分是:楊官璘獲十五分得冠軍,陳松順十三分得亞軍,曾益謙獲十一分名列第三,黎子健九分名列第四。我將曾益謙排名在楊官璘之下,根據的是他們全面的戰績,而不是只看到他們那場棋比對成和的這一點。
日本棋院的評選制度非常嚴格,在吳清源以前,全國九段最多只有一名,甚至在有些時期,全國棋力最高的也只列為六七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棋院為了獎勵新血,除吳清源外,還評了四個九段,但這四個九段,和吳清源作「升降賽」,都被打得降了級。我以為中國如組織象棋院的話,在組織之初,評選制度也應似日本的嚴格,九段最多也是一人。我在《棋壇歷史開新頁》里,已說明全國冠軍才有資格稱九段。假如八段九段動輒以十數計,那麼九段滿街走,也沒有什麼可貴的了。
何先生又提到港台棋賽,港台棋賽,台灣隊先戰「港聯」,後戰「港選」,港方參加比賽的有曾益謙、李志海、蘇天雄、黎子健、簡文孝、曹悅強、梁慶全、阮雄輝、白樂弈、何醒武、陳恆汝等人,港台棋賽(兩次都算在內),曾益謙的成績最好(按曾益謙賽十局,只負過一局,積分是十六分。賽十局得分的最大可能是二十分,他得十六分,所佔的百分率是百分之八十。其次是曹悅強,賽十二局,只負過二局,積分是十九分。賽十二局得分的最大可能是二十四分,得十九分所佔的百分率是百分之七十九)。台灣隊和廣州隊沒有交過手,但從積分上來看,曾益謙在穗港棋賽得十一分(那場棋賽每人賽十二局,應得十二分始成平手),在港台棋賽則名列第一,所以兩隊實力,可以說是相差遠甚。港隊雖以絕大比數擊敗台隊,還是不應滿足的。
曾益謙在近著《象棋選粹》里,尊楊官璘為「國手」,他看了那篇《隨筆》後,曾對我說:「將我排名在楊官璘之後,我並沒有什麼不服的,但假如說許多人和我實力相等,我就不能折服了。」我和楊曾二人都是朋友,自問不至於像何先生所說的那樣「阿其所好」,故意抬高楊官璘而壓低曾益謙的。
廣州在最近將邀請全國優秀棋手作表演賽,何先生不妨鼓勵本港優秀棋手上廣州去玩玩棋,勝負得失那是次事,彼此觀摩,對棋藝的發揚一定有很大幫助。
對棋手實力的評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根據全面戰績),所以我很尊重何先生的不同意見,我也不勉強求同,對香港棋手近年來在棋藝上的優秀成就,我也表示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