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鹽都賣到咁多錢

寫的是一九四八年解放前的廣州,當時廣州通用港幣,稱為「咸龍」,做找換生意的十三行錢莊,被人稱為「剃刀門楣」,蓋因其「出又刮,入又刮」也。光塔是廣州名勝之一,紅棉是廣州市花。最後兩句,頗有魯迅雜文味道。

廖風舒原名恩燾,是革命先烈廖仲愷的哥哥,原籍惠陽,晚年在香港定居,一九五四年四月去世,享壽九十,可說是閱盡滄桑。他平生用粵語寫成七律很多,經他詳加選擇,分別集成《漢書人物分詠》、《金陵雜詠》、《史事隨筆》及《信口開河錄附存》,總名《嬉笑集》。生前曾一再付梓,印成小冊分贈親友。一九七零年一位報界的朋友曾清,對他的詩極為喜愛,曾手錄全冊,並加以校正。

當時在書店似乎是有代售的,現在恐怕很難找到了。

廣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

馬路窿多車打滾,鵝潭水淺艇兜圈。

難民紀念堂中住,闊佬迎賓館裡捐。

酒店老車俱樂部,隔房醮打萬人緣。

談起金應熙「八萬元的笑話」,不禁想到廖鳳舒寫的一首《廣州即事》詩,這首詩是用廣東話寫的。

又:廖早年作的粵謳亦甚有名,但好像尚未輯成專集。

他的《廣州即事》詩共有四首,寫得頗具妙趣,再錄一首如下:

寫的是一九四八年解放前的「時事」。難民、闊佬一聯,令人笑中帶淚。中山紀念堂作為「難民收容所」,諷刺意味尤其深刻。他用廣東話寫的詩名為《嬉笑集》,確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從這兩首詩可見一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