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慎終追遠話清明

清明又叫清明節,也是一年裡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中國的節氣,全都跟農事有關,唯獨清明除了與農事有關外,並且含有神秘色彩,可以算是一個極特別節日。照中國習俗,清明那天,無論南方北方,都要上墳掃墓,所以清明又稱鬼節。

按照中國古禮,凡是神主人祀宗祠家廟之後,所有祭奠都改在神主之前,除非自己住在郊區,墳地就在家門口附近,大概很少有人隨時上墳祭奠的。

祭掃墳塋,簡而言之日祭塋,《大清通禮》載:「戚寒時及霜降節,拜掃墳塋,屆時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眠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明清兩代,皇家慎終追遠,對於祭陵特別重視,清朝皇室每年清明冬至春秋二祭,皇帝必定指派親信王爵或貝子貝勒,分往東西陵致祭。

皇陵所在,周圍全都築有高大圍牆,圓頂方宇,名為實城,上完祭後,隨即舉行敷土禮,由兩位職司,用黃布一方,兜滿細黃土,把土倒在墳頂上方告禮成。清朝各帝,不但對自己祖宗陵寢,誠敬隆周,就連明代陵寢,也都多方保護,隨時派員修繕,禁止樵牧。寬裕慈惠,所以民間亦能仰念祖德,慎終追遠,蔚為風尚。

早年民間購置塋地,無不認為是一樁大事。安徽省有幾縣,對於龍骨氣穴尤為重視,甚至有些人為了給先人尋覓佳城吉壤往往停樞在堂,終年奔走,必定要找到一塊有五色土的龍脈興旺地段,請堪輿先生選定塋相,才敢把先人安葬。

大戶人家在立好墳塋同時購置祭田,多者數十頃,少者也要幾十畝,招請鄰近忠實農家代為照拂看管。這種祭田雖然每年也酌收少許地租,大約十之八九全給墳少爺做生活費了。看墳的如果能夠孜孜汲汲,溫良樸拙,不盜賣樹木,也就等於世守其業啦!

北平大戶人家的墳塋,最外一圈多半種柳樹,墳圈子間隔最大的一丈二尺,小者也有八尺。里圈就種松柏樹了,圍繞墳圈子有如一排松牆子,只留正面墓道,以利進出。看墳的要隨時修剪,讓柳樹井然森列,松柏樹明秀含青。靠近墳地還要蓋有陽宅,正房是給玟主上墳休息進餐之用,蓋陽宅必定有東西廂房,是準備停靈用的。依照北方規矩,妻子如果早年亡故,不能先行下葬,必先停靈等待,或在廂房土丘,或是磚砌,等先生故後才能一同安葬。

早年中等以上家庭婦女,是很少隨便出門的,唯獨清明、中元、小月初一三大鬼節,婦女們也要上墳哭祭,回程要摘一枝嫩柳芽,別在頭簪子上然後回家,讓人知道是剛上過墳的。北平有一句俗語說「清明不戴柳,死了變黃狗;清明不打牌,死了沒人抬」,就是這樣來的。

婦女並不一定要正日子上墳,要由看墳的進城擇定日期,再行前去,看墳的得了確信,打掃陽宅,洗刷門窗,修剪樹木,每座墳前添土拍勻,凈候主人家來上墳了。

北平大戶人家上墳,都帶金銀錫箔去,很少帶燒紙的,至於祭拜則各有不同了,早年都是以豬頭三牲上供,滿洲人用燒燎白煮,後來更趨實惠,有的用盒子菜,或是做幾樣亡人生前喜愛的食物,有人甚至改用鮮花水果,既簡單又乾脆了。上供的豬頭三牲、燒燎白煮撤供之後,就歸看墳的打牙祭了。看墳的也準備了小米粥、烙餅等,再煮上幾枚油雞蛋給上墳的當午飯,這是久住城市裡人享受不到的呢!

舍間祖塋在西郊六里屯,襟山帶河,面對望兒山,早春時際,群峰隱現,青翠如洗,風景秀麗,所以每年春秋二季上墳,總有若干親友同去。大家有時坐車,有時騎驢。我們上墳掃墓,他們結伴遊春,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自從盧溝橋事變,日軍在紅山口一帶設有重兵,自然無法上墳掃墓……如今棲遲海隅,每逢佳節,北望神州,心中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我怨來台的內地同胞,都有同感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