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方人愛吃的烙盒子

烙盒子純粹是一種北方面食,既然叫「烙」,自然以支爐上烙而且不抹油為正宗,像蔥花餅、家常餅、芝麻醬糖餅、清油餅、肉餅、餡餅都是鐵鐺上烙,並日一兩面刷油,吃到嘴裡,味道就兩樣了。烙盒子的支爐是北平門頭溝齋堂特產,當地出產一種鋼砂,堅而發亮,燒出大大小小的砂鍋,挑進城來沿街叫賣,北平老住戶都是買它來熬粥,說是米蘊元香,粥又亂乎。京劇里有一出玩笑戲「打砂鍋」,有個叫大鼻子的丑角,在台上一撒瘋,把大小成套的砂鍋摔得粉碎,滿台飛碎片。北平人說俏皮話「賣砂鍋的論套」,大概砂鍋容易燒裂,所以老太太一買砂鍋,總是論套買的。砂鼓子帶蓋兒,膛兒大且深,燉肉不走氣,鍋塌羊肉,熟得快,容量多。薄砂吊子短嘴帶把兒,還附帶一片往裡凹的薄片蓋子,那是熬中藥湯劑飲片的專用品。支爐有大巾小三號,其形像京劇打鼓佬的丹皮,支爐上面全是透空洞眼,比砂鍋鼓子所用的材料就厚實多了。賣砂鍋的挑子上,就是這四樣東西。舍親金君好吃支爐烙餅,從北平帶出一個支爐來,他住在南昌街的時候,住所失慎,全幢房子燒光,他居然把支爐搶出來了。後來我跟他說物稀為貴,您這個支爐,比雍正的白地青花、乾隆的金地五彩還要值錢呢!在台灣,雍正乾隆的細瓷不算稀奇,您這個支爐,在台灣可能是獨一份,豈不是無價之寶了嗎?

話越扯越遠,還是談談烙盒子吧!盒子雖然是把面擀成兩個麵皮兒合起來,可是面的軟硬要和得恰到好處,面太硬,捏不好會裂嘴,面太軟不好包,也不好烙。烙盒子,原名叫菜盒子,顧名思義,盒子是以菜為主。要是大蔥牛羊肉餡,一咬一兜湯,那得歸入肉餅、餡餅一類,應當歸入粗吃的麵食,不能算是烙菜盒子了,正規盒子應當以菠菜、小白菜各半為主,可加入點嫩青韭,菜要剁爛,青韭切細,雞蛋炒好切碎,上等干蝦米剁碎(蝦皮固然不用,蝦皮剝不凈的蝦米也忌),加上各種調味料拌勻即可。至於木耳、黃花、豆腐、粉絲邢都是花素蒸餃用的,最好不要瞎摻和。盒子大小以三寸為度,在支爐上烙,點油不沾,才算真正烙盒子。近兩年烙盒子好像很走時,有些北方館都添上了烙盒子。有幾位好吃的朋友問我哪家盒子烙得好,這話可就難講了。烙盒子是家常吃,在內地沒聽說哪家小飯館有賣烙盒子的,飯館都用鐺,沒有用支爐的,而烙盒子一定要用支爐烙才夠標準,現在台灣上哪兒去買支爐呀?有人說,天廚小吃部的烙盒子尚可,以形象大小論倒是不錯,不過餡子太粗,盒子上掛油,吃完不十分爽口,近乎餡餅。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館叫天興居,曾經以烙盒子號召過一陣子,那家老闆沙蒼是老北平東安市場會元館的少東家,他雖然吃過見過,可惜灶上的白案子不一定聽調度,盒子烙出來倒是有個樣兒,又犯了面硬餡兒粗的毛病。後來「陶然亭」也添上烙盒子了,在烙餅的鐺上烙盒子,難免油重了點兒,奇怪的是大師傅手上沒準頭,餡子時好時壞,大概常換做手的緣故。中山北路、青島東路各有一家賣烙盒子的,金針、木耳、豆腐、粉條亂摻一通,近乎莊戶人家吃的烙盒子。信義路有一家小飯館也賣烙盒子,盒子有五寸大小,咬開一兜韭菜,簡直成了韭菜簍兒了聽。劉枋女士說,中和市有一家烙盒子還不錯,劉女士會吃會做,她的推介當然小會錯,有機會總要去嘗一嘗。總之,烙盒子是一種家庭麵食細膩做法的吃食,是無法大量供應的。筆者自從來到台灣,每逢年節,內人總是做幾個花素盒子給我解饞,整天大魚大肉,偶然吃一餐清淡適口的麵食,身心俱暢。我想有若干朋友,都贊成我的吃法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