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綜論 天津獨特的小吃

平津兩地雖然相距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可是吃東西的口味,就大不相同了。天津有幾樣小吃北平人是不懂得吃,也不會做的。

天津東濱渤海,又是南北運河、大清河、海河,新開河流交匯點,盛產魚蝦不說,而且是海味集散地,所以天津人不但喜愛吃魚蝦,而且更會吃魚蝦海鮮。不管有多少冗刺的大魚小魚,天津老鄉們夾一塊往嘴裡一放,不一會兒就把魚肉理得乾乾淨淨,把魚刺吐出來了。既然愛吃魚,當然在烹調魚類的花樣技巧方面,都堪誇是一等一的高手。

天津衛最擅長魚的做法,也是一般家庭常吃的美餚,就是所謂「貼餑餑熬魚一鍋熟」。熬魚的做法很簡單,主要在火候上。首先把魚開膛,取出內臟,沖洗乾淨,在魚背上斜劃兩三刀。下鍋的魚是什麼種類,魚的長短寬狹不同,劃的刀痕長短深淺,可就憑經驗,看手法的高低了。魚收拾乾淨,放在醬油里浸泡,等魚肉把鹹味吃透,然後撈起把整條魚糊上一層乾麵粉(北方叫薄面),放入油鍋里煎。煎魚用油多寡要恰到好處:油太多變成炸而不是煎,魚肉焦而不嫩;油太少因為乾麵的關係,容易巴鍋。魚要煎成淺黃色為度,倒下醬油、米醋、甜麵醬、豆瓣醬,放上蔥、姜、鹽、蒜、大料等作料,再用中火慢慢地熬,熬到配料全部吸入魚肉,就膏腴鮮芳,堪供舉家痛快恣饗了。

所謂貼餑餑,是用玉米面(平津叫棒子麵兒)以溫水揉和成團,捏成巴掌大小的餅子,趁著濕潤,貼在熬魚的鍋邊上蓋上鍋蓋兒,等到魚熬得夠了火候,餑餑也就貼熟了。所以叫「貼餑餑熬魚一鍋熟」,潤氣蒸香,餑餑吸足了魚鮮,香味蘊藉,雖然粗糲,也覺得分外好吃啦。在天津衛那麼普及的飯食,甚至遠及北通州倒也頗為流行,可是北平始終沒有人仿效,究竟什麼道理,真令人納悶兒。

「烙餅卷螞蚱」也是天津獨有的吃法,除了天津別處沒聽說吃螞蚱的。卷螞蚱的大餅,有人喜歡用大麥磨的麵粉來焙,有人喜歡吃麵粉摻棒子麵兒的混合面烙,至於用機器洋白面烙的家常餅來卷炸螞蚱吃,地道天津衛的人認為終歸沒有大麥面或是混合面來的筋道擋口呢。

天津有所謂「硬麵餃子軟麵餅」的說法,所以和面都用溫乎水,和好面先用擀麵杖擀成薄餅,撒上細鹽,搽好香油,撒點蔥花,然後盤成螺螄捲兒,再把它擀成餅,盤卷擀的次數越多,餅越鬆軟好吃。

烙餅的火候更要拿捏得准,火大變成了烏焦巴弓,火小烙的時間拉長,餅讓風嵫幹得轉硬也不好吃,火候用的得當,烙出來的餅外面微焦,裡面鬆軟,才算合格。

平津所謂螞蚱,其實就是專啃五穀的蝗蟲。螞蚱到了秋涼產卵期,一肚子都是螞蚱仔兒,公螞蚱沒人吃,專揀帶仔兒的雌螞蚱,摘去翅膀,掐下大腿,專留一兜仔兒的胖身子,放入油鍋炸得焦黃,撈起瀝去了油,撒上細鹽,用蔥花醬油一拌,攤在餅上捲起來吃,天津話講那才要多美有多美呢!

當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非常風趣,有時候聊天喜歡鬥嘴,他說炸螞蚱撒上花椒鹽來下酒,有人請他上義順和吃俄國大菜,他都不去。雖是句笑談,可見炸螞蚱是多麼香酥誘人啦。

「嘎巴菜」是天津最平民化的食品,也是每天早晨男女老幼都喜愛的早點。嘎巴菜講究好湯,至不濟也得用豬骨頭來熬點湯,加五香生抽勾好了芡,盛在大鍋里用文火保溫。嘎巴菜是小米麵、綠豆粉混合攤成的薄餅,切成二寸長、一寸寬的菱形塊,然後焙乾,要吃的時候,用漏勺盛著放茌鍋里略微一煮,稍一回軟,立刻倒在碗里加上滷水、辣油、麻醬、蒜泥、香菜,就成了一碗碰鼻香熱騰騰的嘎巴菜了。

戰前筆者在張庄大橋元興旅館住了半年多,元興旅館的掌柜的,人稱張大爺,在法租界是位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祖上就是以賣嘎巴菜起家的。據張大爺說,早先他祖父在法國教堂前賣嘎巴菜,有位石家莊皮貨老客天天來吃。有一天那位老客忽然暈倒在他的攤子前,等把那位老客連撅帶掐救醒過來,敢情老客是皮貨銷完,遇著腥賭,一夜之間,賣皮貨的銀兩全部輸光,急氣一攻心,所以就暈了過去。祖父心腸一軟,給湊了幾個錢當盤川,讓老客趕快回家。過了兩年,忽然有人給帶了四個大麻袋來,打開一看全是口外特產最好的口蘑丁,口蘑熬湯比雞湯都鮮,口蘑之中又以口蘑丁_最鮮,所以價錢最貴。原來皮貨老客是張家口一家大口蘑店的少東家,到天津來販賣皮貨,是家裡讓他出來闖練闖練的,想不到偶一涉足賭場,差一點兒客死異鄉,四麻袋口蘑丁,也不過聊表感謝當年援手之德罷了。從此張家的嘎巴菜,每天就改用口蘑丁熬湯啦。人人吃了他家的嘎巴菜,都覺得除了鮮美味厚外,還帶點鹵煮雞的湛香,別家賣的嘎巴菜如何能跟他家來比呢,所以不幾年老張家大廈連雲,也變成張庄大橋一帶數一數二的富戶了。

筆者吃過他家的嘎巴菜,的確與眾不同,足否還用口蘑熬湯就不得而知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