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綜論 冬補瑣談

今年農曆閏六月,入冬較遲,到十一月八日(農曆九月十九)才立冬,十一月初四冬至,報上登載近兩年冬令進補的人越來越少,立冬那天,中藥店的東傢伙計們都坐在櫃檯旁邊打盹兒,生意比往年來得稀疏清淡。可是過個沒幾天,報紙又登載因為冬令進補的關係,桃園新竹以及中南部的煙酒零售商,呼籲米酒都被進補的人買去,米酒缺貨,想買瓶米酒來當料酒,簡直都戛戛乎其難。

照實際情形來看,中國從古迄今,冬令進補已有數千年悠久歷史,有些人先天不足、天生贏弱,有的是大病初癒、體氣未復,還有常年勞動、體力消耗過甚,經年用腦過度、精力亟待補充,照以上種種情形來看,就是西醫也主張針葯並投,並非絕對不贊成進補,不過明明體健身強,每年入冬也要「四物」、「八珍」、「十全」大補一番,就非西醫所能贊同的了。至於中藥冬令培補的藥物,也分「平補」、「溫補」、「清補」「澀補」,方法很多,要按個人體質寒火,病源所在,虧損程度的輕重,對症下藥,再按藥力藥量加以增減,並不是死死板板一成不變的。

為什麼選擇冬令進補呢?按照大陸習俗,立冬是十月節氣,「冬」是終了的意思,蟲蟻蠅蠍交了這個時序,都要蟄伏潛藏起來,所以叫立冬。中原一帶,已經是朔風凜冽,關東漠北更是瑞雪紛飛、非裘不暖了。

依照中國傳統的說法,中藥的補劑,都是偏向燥熱亢奮性質者居多,天候嚴寒可以抵消部分亢燥的藥性,如老山野參、梅花鹿的血茸、牛鞭、鹿鞭,都是峻烈炙熱性質的補藥,體氣健壯的人,隨時服用,極易引起虛火亢陽的後果,必須選擇奇冷酷寒的季節來進補,才能發揮藥效,否則無益而且有害。

江南閩粵,地近亞熱帶,立冬前後,氣候只是寒氣襲人,不到凜冽酷寒程度,甚且有時候突然回暖有同陽春,就是體弱畏寒的人進補,也只能溫補,峻補仍舊是不相宜的。所以進補要看節氣冷暖而定,立冬進補以溫補為尚,若要大補,最好到三九酷寒服食,才能使藥效發揮到極致,而又不產生副作用呢!

西方醫學隨科學昌明而日趨進步,對於人體的組織、器官機能都有精闢的分析。同時對於物質的元素,更有準碗的釐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劍及履及,所用補劑,以針劑為主,皮下、靜脈兼施,再輔以丹丸片液,如響斯應,真有立竿見影之效。而中藥「冬令進補、以形補形」的一套說法,早些年西醫認為,國人對於「補」的觀念,過於籠統,而中藥的藥效,許多又未經證實,縱或含有若干營養成分,但究竟能產生多少藥理作用,對健康究竟能產生什麼實質上的幫助,還沒有肯定的科學根據。這種惡補,雖不一定有什麼害處,但也談不上實際有多少補益。

自從歐美醫學界發現甘草、麻黃的確有卓著的藥效後,進而研究人蔘、鹿茸、銀耳……經過若干人的分析化驗,這些補品確實各有獨特藥效,而中藥品類浩繁,有的對神經系統,有的對血液系統,有的對消化系統,都有不同適應需要的功效。對於冬令進補的習俗,於是逐漸改變舊的觀念,並不一味斷然反對,只是認為正確進補方式,首先要了解自己體內所缺少的是何種營養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對人體產生實際效果。一味盲目峻補,不但浪費金錢,而且對身體有害。這種道理,質之中醫又何獨不然,中藥之有平補、濕補、清補、澀補,種種不同培補方法,就是這個緣故。不過中醫一向有大而化之,不願深入的慣性,習而不察罷了。

中藥補品種類雖多,但大致可分兩類,第一類是純用藥材煅煉的,第二類則是各種獸肉鱗介。有些補劑以第一類為主,第二類為輔,又有些以第二類為主第一類為輔,這種剛柔相輔相成、水火既濟、君臣相配的醫理,幾千年流傳下來,取法於古,摘抉精審,不是對於藥性醫理研幾析徼,是無法說出所以然的。

秋風起兮三蛇肥,嶺南補品以蛇羹為多。一交立冬,各大酒樓餐廳都以三蛇大會、全蛇大會、龍虎鬥來號召,其實蛇羹除了味道鮮美可以大快朵頤外,冬季多吃幾次,嚴冬不太怕冷那是事實,至於真正功能乃在蛇膽。蛇膽功能明目、驅風、祛濕、活絡、除痰、下氣,對身體確實十分有益,近年日本醫學界也認為蛇肉、蛇膽對人體補益很大,台灣又是毒蛇產地,有些日本人來台觀光,都買點蛇粉、蛇膽丸帶回去當珍品送人呢!

羊肉也是冬令進補的恩物。不過黃河以南沒有大尾巴羊,都是山羊,肉味膻而微臊,再加上南方人喜歡帶皮吃,而且烹調不甚得法,所以不大受人歡迎。如果以羊肉進補,必須清燉,配以淮山藥、枸杞子;怕羊肉膻味,可放上幾枚帶殼的桂圓乾,對於冬季手腳冰冷、虛弱、貧血,均有顯著功效;加入羊肝同煮,凡是視力不清的人,效力更為顯著。不過患有感冒的人忌吃,等感冒好了,才能進補。

甲魚的好處很多,主要的功能是養陰,凡是睡眠不足、煙酒過多都極相宜。吃甲魚要不大不小,以馬蹄子大小為度,文火清燉,最多放點桂圓肉,其他藥材均免。如果放人其他溫補藥材,反而會減低滋陰的效果,陰虛肺弱的人,多吃幾次甲魚,適時適量,可能轉弱為強。

野鴨、乳鴿、魚頭、豬腦,都是屬於滋原養陰一類補品,燉羊肉、煨牛鞭、燴三蛇,屬補血強腎的食物。二者性質不同,功能各異,用之得當咸能適應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需要,葯補食補混為一途,令人不致食難下咽,有吃藥的感覺,這可以讜是中國傳統補品的最大優點。

中藥中最貴重的補品,自然是人蔘和鹿茸啦。人蔘、鹿茸都是中國東北特產,鹿茸分成對的鹿茸、鹿茸片、鹿茸粉。在東北,野生鹿茸價值最高(民國初年黑龍江督軍孟思遠孝敬洪憲皇帝袁項城一對極品鹿茸,綳在玻璃錦匣內,據說那個時候就要上萬銀元一對了),開出片來,澄黃凝玉,隱散葩香,拿來燉雞,是絕妙補血良方。現在台灣野生的梅花鹿因為濫捕的結果,已經日見稀少,冬補所用鹿茸,多半是人家豢養的。鹿角剛長出不久,角上長滿細軟冗毛,鋸開之後,因為還沒有變成骨質,血脂半凝,台灣中藥店稱之為血茸,說是最好的補血上品。以藥效來講,自然稍遜澄黃透明的鹿茸,不過台灣地屬亞熱帶,就是三九天氣,比起關東塞北簡直談不上寒冷,冬令進補,以血茸入葯也盡夠啦!

人蔘中當然是以吉林長白山一帶野山人蔘藥效最好,可以說補藥之王,益氣養血,功效顯著而且迅速,所以它的價值比鹿茸要高出若干倍,一枝成形的人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品。近年歐美醫學界正在研究人蔘的功效究竟如何,褒者貶者各執一說,尚無定論,不過一般人死後三小時,屍體就僵直冰涼了,如果臨終前服過濃厚人蔘湯,則屍體經過六小時,尚溫軟如生,那是一點也不假的。人蔘之所以名貴,由於它總是生在靄抑冥密的深山峻岭里,其本質又細弱嬌嫩,雖然生長在冰天雪地酷寒地帶,可是又要寒中帶暖,避風向陽。有經驗的參戶們說:疊嶂環抱,薄日烘雲,四隅峭仄,中心砥平,經過十年二十年孕育,才能有成氣候的遼參,還要經過洗、烤、修、曬才能售得高價。

韓國人工培植的高麗多,雖然也具益氣補元的功效,那比我們東北野山參可就差多了。至於舶來品的花旗參屬於清涼溫補之劑,跟人蔘的作用就迥不相同了。

婦科補藥以當歸為主,男人補品有北芪、党參、淮山、枸杞,葯雖普遍,可是冬令進補都是主要的藥材。近年來中藥仿照西法提煉的鹿茸精、鹿茸精片、人蔘精、人蔘精片、當歸精、當歸膏、蜂王精、紫河車片,價錢便宜,服用簡單,經過醫師指點,按照各人稟賦所缺,適時適量地服用,也是頗具功效的。

比較清淡一點的補品,有蓮子、桂圓、銀耳、燕窩;列入珍饈的補品,有海參、魚翅、乾貝、鮑魚、魚肚、牛鞭、蹄筋……個中所含成分無非是糖類、蛋白質、鈣、鐵而已。一般說來,大家認為最名貴的魚翅,所含蛋白質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可是相對人體最需要蛋白質的成分而言就極為有限,其實那些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在蛋類魚肉黃豆牛奶里都可以獲得,同樣富於營養,價錢可就便宜得多了。

因此要補充營養,富有的人當然可以隨自己高興進補,講究美食美味,來滿足口腹之慾。如果精打細算一下,不一定要吃高貴補品,山珍海味,只要能濟其所缺,才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呢!在吾人日常生活中吃的米、面、雜糧,各魚蝦肉類、牛奶、雞蛋、蔬菜、水果,都是補品珍饈,能夠不擇食不偏食,實在無須講求什麼冬令進補了。至於有些人身體組織、器官、機能,先天後天的迪遭,新陳代謝的失調,那就要請教高明中西醫,酌情投以補劑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