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點心 揚州名點蜂糖糕

最近揚州菜在台北好像很走紅,以淮揚菜肴為號召的飯館、揚州餐點的小吃店,接二連三開了不少家出來。可是走遍了台北市,那些飯館或是小吃店,都沒有蜂糖糕供應(在揚州也是茶食店才有蜂糖糕賣)。

揚州的面點雖然有名,可是十之八九,都是從別的省份傳過來的,例如揚州千絲,是全國聞名,可是做千絲的豆腐乾,講究用徽干。顧名思義,徽乾的製法,是從安徽傳過來的。千層油糕、翡翠燒賣,就是光緒末年,有個叫高乃超的福州人,來到揚州教場開了一個可可居,以賣千層油糕、翡翠燒賣聞名遠近,後來茶館酒肆紛紛仿效,久而久之,反倒成為揚州點心了。

談到蜂糖糕,來源甚古,倒確乎是揚州點心。傳說蜂糖糕原名「蜜糕」,唐昭宗時,吳王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他對蜜糕有特嗜,後封吳王,待人寬厚儼雅,深得民心。淮南江東民眾,感恩戴德,為了避他名諱,因為糕發如蜂窩,所以改叫蜂糖糕。後來有人寫成豐糖糕,那就講不通了。蜂糖糕不像廣東馬拉糕鬆軟到入口無物的感覺,更不像奶油蛋糕腴而厚膩的滯喉。蜂糖糕分葷素兩種,葷者加入杏仁大小豬油丁,鵝黃凝脂,清美湛香,比起千層糕來,甘旨柔涓,又自不同。

民國二十一年,筆者到揚州參加淮南食鹽岸商同業會會議,會後中南銀行行長鬍筆江兄,叫人到轅門橋的麒麟閣買幾塊蜂糖糕,準備帶回上海送人,我也打算買幾塊帶回北平,讓親友們嘗嘗揚州名點蜂糖糕是什麼滋味。謙益永鹽號經理許少浦說:「蜂糖糕以左衛街五雲齋做的最好,後來東伙鬧意見收歇,麒麟閣的蜂糖糕才獨步當時,他們的師傅都是鹽號里帥廚子的徒弟教出來的,帥廚現在雖然上了年紀回家養老,可您要是讓他做幾塊蜂糖糕,老東家的事,他一定樂於效力一獻身手的(帥廚子是先祖當年服官蘇北所用廚師)。」

果然在我會後回北平的時候,帥廚真做了幾大塊蜂糖糕送來,我因攜帶不便,送了兩塊給陳含光姻丈嘗嘗。含老精於飲饌,他說當年轅門橋的「柱升」,多子街的「大同」所做蜂糖糕,都比麒膦閣高明,可惜貨高價昂,兩家相繼收歇,前若干年就聽說帥師傅的蜂糖糕獨步揚州,可惜未能一嘗,引為憾事,想不到若干年後,竟然能夠吃到。元惰遺緒夙願得償,果然風味復絕,與時下市上賣的蜂糖糕味道不同,高興之下,立刻寫了一幅篆聯相贈。若不是蜂糖糕之功,想得此老墨寶,三五個月也不一定能到手呢!

抗戰之前,有一年秋天,我在揚州富春花局吃茶。花局主人陳步雲對於茶葉調配頗有研究,富春的茶就是他用幾種茶葉配合,能泡到四遍不變色沖淡。我正在向他請益,忽然來了一雙時髦茶客,是李英陪著顧蘭君趁到焦山拍電影出外景之便,慕名過江到富春吃揚州點心。李英跟陳步雲也是熟識,顧蘭君一坐下就要吃蜂糖糕,可是蜂糖糕揚州的茶食店才有售,茶館店賣點心,從來不賣蜂糖糕的。陳步雲知道帥廚子的蜂糖糕最拿手,也只有我才煩得動他,於是陳、李二人一陣耳語,少不得由帥廚子多做了兩塊,給他們帶回上海去解饞。這話一提來,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來到台灣,雖有幾家蘇北親友會做蜂糖糕,可是入嘴之後,總覺得甜潤不足,是否大家講求健康、糖油減量所致,就不得而知了。

抗戰時期,徵人遠戍,有一天心血來潮,忽然想起北平東四牌樓點心鋪賣的玉面蜂糕,它鬆軟柔滑,核桃剝皮未凈,甘中帶澀的滋味,非常好吃。等到勝利收京,複員北平,那家點心鋪早已收歇,別家的玉面蜂糕吃起來似是而非、遠非昔比。但願將來有機會回大陸,別說像北平的蜂糕能吃到,能有揚州轅門橋麒麟閣那樣的蜂糖糕,也就心滿意足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