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主菜 山東的肉火燒

當年在膠東一帶工作,發現有三樣風土味最重的吃食,是湯肥肉嫩的朝天鍋,味醇質爛的驢肉卷餅,還有外酥里潤的肉火燒。來到台灣只要跟即墨、濰縣一帶的山東朋友談起來,沒有一位不是饞涎欲滴的。

朝天鍋也許構造別有竅門,此地手藝人沒法仿造,西門有賣的,也不對勁。小毛驢在大陸北方是代步載貨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可是在台灣小毛驢物稀為貴,在動物園已成為上賓,要想烹而食之,豈不是戛戛乎其難。只有油酥肉火燒,餡是蔥肉,面是起酥就成了。可是旅居台北若干年,大陸的零食小吃,陸續在街頭出現,只有山東油酥肉火燒,始終沒看見有人做來賣。

前些年去花蓮公幹,在明義街大水溝有個河上建築的小木屋,清晨賣早點,中午賣炒麵飯,他家居然有肉火燒、粳米粥賣。火燒的面雖然不太酥,可是粳米粥是用馬糞做燃料熬的,一進屋就有北方粥鋪的味道。可惜旅次匆匆,再履斯土,當地已經成了一片河上公園,想再吃一次粳米粥、肉火燒,只有徒殷結想而已。

又過了兩年,到虎尾糖廠,探視舍親周星北兄宿疾,晨間在街頭散步,又看見一家鋪子賣肉火燒,嘗試之下,跟在花蓮所吃的火燒味道形狀完全一樣。細問之下,敢情是有一次花蓮大火,木屋悉成灰燼,那家賣肉火燒的,投親來到虎尾,又重操舊業,異地重逢,也算筆者還有這份口福。後來在中南部定居多年,始終沒有吃過真正山東味兒的肉火燒。

去年移家台北,年底在民生社區早上散步,忽然發現一家賣早點的鋪子,門口笸籮里放著幾個杠子頭牛角尖,屋子裡賣的熱氣騰騰的豆腐漿,一望便知是山東老鄉韻買賣。老闆夥計是老夫婦二人包辦,敢情屋裡還有一架電動大烤箱,燒餅出爐,有長條的椒鹽燒餅,橘餅,豆沙的甜酥餅,還有就是多時沒吃的肉火燒。

記得當年在山東吃肉火燒,餡子有兩種,一種是大蔥肉火燒,一種白菜肉火燒。山東章丘大蔥可算山東一寶,也是舉國聞名的,蔥白一尺多長,粗如兒臂,上街趕集,在大車邊沿順上兩棵又肥又嫩的大蔥,想吃的時候,剝去蔥皮來吃,入口新香,如啜甘露,既能解渴又能搪飢,拿來做火燒餡兒,還能不好吃嗎?不過章丘大蔥是有季節性的,沒有大蔥的時候,就改用白菜豬肉做餡兒了,菜要切得細,肉要剁得爛,玉糜金漿同樣好吃。

在台灣當然沒有章丘大蔥了。這家小鋪的火燒,就是白菜豬肉餡兒的。老夫婦都是道地山東人,耿直性格,打燒餅悉尊古法,一絲不苟,因為酥起得足,就是擱涼了再吃,仍舊入口酥融,絕不粘牙礙齒,不但住在附近一帶的山東老鄉,每天清早都去光顧,嘗嘗家鄉味,就是本省同胞到小鋪來吃早點的也日漸增多,可見口之於味,大家有同嗜焉是不假的。天天吃膩了燒餅油條、糯米粢飯的早點,來兩隻肉火燒換換口味也真不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