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看《乾隆皇與三姑娘》

前兩天看了一場李翰祥導演的《乾隆皇與三姑娘》,古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李翰祥真可算文抄公的能手了。從皇宮挖地道,直通暗娼的私窠,銅鐘一敲,眾皆迴避,這完全是宋朝道君皇帝跟李師師一段風流韻事,現在錯裝筍頭,愣按在十全老人頭上。雖然乾隆也是位風流天子,可是尚不致荒淫到如此不堪,電影有些鏡頭固然是要擴張誇大,增加喜劇氣氛,可是未免厚誣那位皇帝老倌了。三姑娘是蘇州佳麗,前朝美女講究揚州頭蘇州腳,三姑娘既然是蘇州人,為了求真,不但踩上蹺,而且一再用特寫鏡頭,照出裙下雙鉤。甚且從紅嘴綠鸚哥聯想到鳳頭弓鞋,冷雋、幽默、細膩,都是李翰祥獨出心裁引人人勝的地方,確實非一般粗心大意導演,所能望其項背的。

前半部乾隆微服出宮,有一個遠景映出清官神武門筒子河「轉角樓」鏡頭,雖然是個假景,好像無關宏旨,是個贅筆,其實這才是李翰祥高人一等的地方。有這個鏡頭,才顯示乾隆是從這個黃圈圈兒出來的,否則突然在三姑娘卧床後顯身,就令人莫名其妙了。

傳膳一場戲,是李翰祥故意賣弄之處,不料弄巧成拙,成了全劇敗筆。按當年清官一聲傳膳,御膳房早就把所有菜式全部割烹就緒了,一一盛在不怕燒的砂煲銅罐里,排列在極厚的熱鐵板上,上面再覆蓋一張同樣鐵板,上下都用炭火烤著,由御膳房雜役抬到遵義門的門道,再由當值的小太監抬進內官,撤去鐵板,把煲罐菜肴倒在細瓷的器上里排在餐桌上。皇帝用膳寶座是設在長桌的一端,並不像電影里,皇帝居中而坐。這幕傳膳本是可有可無的,李導演為表示手法氣魄,所以不惜工本安排這場戲。電影雖不必引經據典,如今去古未遠,一切有古籍圖片可查,所以也不能太離大譜兒。如果隆冬傳膳,從御膳房捧到御前餐桌上,已經冰餚凍饌,還能供上享用嗎?

乾隆在三姑娘面前誇耀御膳房組織如何龐大,由幾位大臣經管,其實御膳房是屬於內務府管轄,有司官總董其事,倒是監廚由太監的都總管派有總管、首領,逐級監廚,防範非常周密而已。

戲裡的乾隆皇把「蘇拉」說成小太監,清官「蘇拉」都是一些正常人,在清官外庭擔住雜差,等於大宅門三小子,因為沒有凈身,為了防閑,足跡是不準踏進遵義門一步的。

李翰祥導演清官戲,一向是力求翔實認真,就拿髮型來說吧,戲裡男人一律剃成光頭,然後戴上頭套,腦門上留個青色的月亮門,寫實逼真,令人看了有一種真實感。像李昆、姜南、詹森、秦煌一些硬配,固然是如法炮製,就連戲裡的主角劉永也不例外。香港電影界導演要求嚴格,演員忠於藝術精神,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反觀台灣各電視台的連續劇里,凡是扮演清代服裝的男士們,前額用頭蓋滿,有的正中還留一個小發尖兒,鬢角長可及腮,辮子從頭頂心就編起辮花來了,後腦勺子因為頭髮太長,無法隱藏,披散在脖子上,看起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照他們護髮精神來看,固然可佩,就忠於藝術來說,可就太差勁了。《乾隆皇與三姑娘》這個電影,雖然沒有什麼高深卓犖的意境,但比一般打打鬧鬧、哭哭泣泣的電影,似乎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李翰祥導演的影片,還是值得一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