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宮年事逸聞

中國自夏禹時代稱農曆十二月為嘉平月,後來一些文人墨客,喜歡「風雅」一番時,就沿襲舊稱管農曆臘月叫嘉平月。清代對於歲時的一年兩節異常重視,一到臘初就準備忙年了。

賜福 依照清代定製:「列聖於嘉平朔,謁闡福寺,歸,御建福宮,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福,御乾清官西暖閣,召賜福守。……」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天下,歷代帝王都恪遵祖制,在祝祭還宮,書丹迓福,選賜臣下,這種賜福,是特賜殊榮,跟一般賣福壽字不同,能膺懋賞的只限於近支王公內廷供奉(南書房上書房師傅們)。當皇帝拿起斑管,蘸飽濃墨,在朱紅雲龍錦箋上,揮毫書寫尺余大福字的時候,蒙恩的王公大臣,就跪在御案前俯伏受福,左右各有一個內監展紙。在動筆時,就連六叩首,寫完末筆,要正好叩完俯伏,此時墨汁未乾,兩個內監將御筆福字伸展平托,從受賜者頭上捧過,這個動作,需要從容鎮定,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雍穆得體。據清官內監們說:「翁師傅同鑠每年都設有這種殊榮,頗諳此道,行禮謝恩,非常從容有度。有一年大學士王文韶也獲得這份榮典,此老重聽眼花,腿腳又欠利落,磕頭後頂子正好跟福字相撞,墨汁染及鬚眉,他固然十分尷尬,引得殿上諸人也都笑出聲了。」至於內廷翰林和乾清門侍衛,也是蒙恩賜福的,不過那就是如意館供奉們把福字寫好,做成漏斗,用細粉漏在彩繪的錦箋上,寫字的人只要筆飽墨酣像描紅模字描下來,自然勁骨豐肌,龍飛鳳舞躍然紙上。此即宮內所謂雙鉤福壽字,比起真正的御筆價值就差遠了啦。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歲次庚子的十二月,恰逢拳匪之亂,慈禧光緒倉皇離京,在西安蒙塵,當驚魂甫定,忽然想起這一項祖宗定製,乃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補寫福字賞賜臣下。本來外官非年高德劭開府一方者,是沒有資格蒙賜福字的,但那年因為洋鬼子逞凶,聖駕避地在外,為了撫綏辦差勤王諸臣,也就不遑顧及什麼定製,甚至陝西按察使馮光黔、布政使胡湘林,連四品的西安府知府胡延都得到御筆福字一方,受賞的人都嘆為異數。按照以往的情形,如果皇帝高興多寫了幾個福字,就把它封有在乾清官里,等到下一年冬天,再賞賜御前侍從、軍機大臣,這還有個名堂叫「賜余福」,也算一種殊恩呢!

臘八粥 自古傳說臘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證道的吉日良辰,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對於臘月初八都稱之為佛臘,又叫臘八節。臘八那天,佛門弟子要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說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從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土,各大禪林寺院,都在臘月初八那天清晨熬粥供佛,不但五穀雜糧靡不悉備,為示誠敬,還要加入各樣珍貴幹果,所以又叫七寶五味粥。中國民間喝臘八粥,始於漢武帝時代,到了盛唐過臘八節啜臘八粥的風氣,曾經盛極一時。有清一代,是信奉佛教的,到了康熙中葉,天下承平已久,物阜民豐,康熙對於漢武貞觀又是特別崇拜的,於是由御膳房大量熬粥,頒賜有功臣僚供佛,以示榮寵。據說熬粥之前,要由皇太后或皇后先行把粥米粥果品質分量,逐一檢視,一到子正時刻,就開始下料熬粥,宮廷熬制的臘八粥,粥料是糯米、小米、紅豆、玉米糝、高粱米、大麥仁、苡米,粥果則有干百合、干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龍眼、干紅棗等等,先把紅豆洗成豆沙,把紅棗煮熟剝皮去核,棗皮棗核用紗布包起來煮水,澄出湯來倒到粥里,一塊熬粥,棗香柔曼,入口怡然。粥果里的百合、蓮子、栗子,要跟粥料一齊下鍋,至於其他粥果,例如除去皮核紅棗、松子、杏仁、榛瓤、核桃、龍眼乾,都剝皮另放,等喝粥時再自取所需。供佛祭祖所用容器,照宮中規定,供佛祭祖賞賜臣僚,沒有用碗盛的,一律使用粥罐。同時粥罐里只准放紅糖,不準放白糖,究竟是什麼原因,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同時因為粥罐面積大,粥面易綳皮子,有巧手嬪妃宮眷,用山裡紅、荔枝、龍眼,配上松子仁、瓜子仁,做出各種款式花鳥蟲魚,彷彿蒸炙鳩鱗鬣宛然,放在粥皮子上,真是上方玉食,令人嘆為觀止。雍正即位之後,每逢臘八賜粥,更令官窯特製一種白地青花瓷粥罐,遍賞親貴近臣。後來有人無意中發現,這種瓷罐,注入清水養殖矮枝芍藥比起一般尊彝晷卣,可以多耐時日。這一傳說不要緊,那些平素不被人重視的瓷粥罐,都變成琉璃廠古玩鋪的珍品啦。供佛祭祖完畢,凡是住有后妃貴嬪的宮院,廊前檻外,古樹柔枝,都要在虯乾花根濃濃澆上一勺臘八粥,還要分別在花木枝幹繫上一縷彩帶,傳說不但可以辟邪,到了獻歲發春,莖幹茁旺,而且葉茂花繁,是否真有那回事,只有天知道了。臘八賜粥,是由太監夥同蘇拉拎著提盒分送各宅邸的,太監蘇拉來臨,舉家大小按人口各致敬使車力一份。所以當時紅太監,專挑人口眾多大府邸去送粥,至於人少門薄的人家,就歸不走紅的太監去辛苦了,一個臘八節下來,官監們敬使所得,為數也非戔戔,正好過個肥年呢!近支王公椒房貴戚於謝恩領粥之餘,也要把自己家中所熬臘八粥呈獻內廷品嘗。上賞臘八粥,恩出自上,可以孤零零果粥一罐,而且還要磕頭如儀。進貢的臘八粥則為了藻飾增華,還要陪襯上兩菜兩點,名為供養佛前,為主上增福增壽。所以菜點純用凈素,這對一些勛戚貴藩雖然毫無所謂,可是對家境清寒的臣僚來說,的確是一項不大不小的負擔呢!

溜冰 清代宮中盛行這種遊戲,官里稱為冰嬉,據說早在民國紀元前九百年北宋時代就有了,宋史里就有「幸後苑觀花,作冰戲」的記載。清代不但把溜冰視為一種運動和娛樂,而且注重演習競技,北平北海公園的漪瀾堂,就是當年乾隆觀賞冰嬉的場所,乾隆有「御制太液池冰嬉請」刻在楠木匾上,懸掛在漪瀾堂正殿中,御制詩注里說:「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穿鞋以韋,或底雙齒,使嚙凌而不踣焉,或踐鐵如刀,使踐冰而步逾急焉。」並指出:「每冬,太液冰堅,令八旗內務府三旗,簡習冰技,輪番閱視,按等行賞,所以簡武事而修國俗。」由此看來,清代溜冰,雖然說是冰嬉,其實無形中寓有冰上戰陣操練習的含意在內呢。乾隆看冰嬉,有時高興也到波凝如鏡,積雪堆雲的太液池中,觀賞八旗健兒在冰上星馳電掣,爭先奪標的盛況。有一種在冰上滑行的冰床供御駕乘坐,宮中叫雪橇,民間叫冰排子。冬至過後,天池凝洹,北中南三海,就有內苑安排的冰床在冰上行馳,一交立春,就全部停馳,否則春冰脆裂,陷入冰窟,就無法救援了。王公大臣之奉召入園覲見的,亦准乘坐冰床,燕台《竹枝詞》記感:「玉虹一過谷紋平,過處微聞細碎聲,短綆獨牽停不住,往來宛在鏡中行。」雪晴日暖,飄雪拖練,玉龍趣越,箇中滋味,沒坐過冰床的人,是不會領略得到的。乾隆對他的生母孝聖憲皇后孝思純篤,這位皇后對於觀賞冰嬉興趣極濃,每年冬至過後,乾隆必定隨侍母后,在西苑三海觀賞一次盛大冰嬉,由御前侍衛率領八旗兵丁,赤幘戎冠,張弓挾矢幢牙崇纛鳴螺捶鼓,在冰上賓士,迅疾如飛,攻防轉側,變幻迷離。皇太后所乘雪橇以黃緞為幢,狐裘貂褥,九色斑龍,亦舟亦輦,由八名冰技健兒,或推或挽,往來馳走。對於參加健兒,論技行賞,乾隆有一首御製冰床聯句詩:「施床碾出閱兵嬉,走隊橐弓五色旗,黃幢居中奉慈輦,鄖幬貂座日舒遲。」詩中把冰嬉描寫得很具體入畫,足證當時是如何熱鬧了。慈禧在十全老人之後,是最憧得如何享樂的了,每年冬天,也要觀賞冰嬉,她讓內務府訓練了一批冰上健兒分為紅黃兩隊,個個提衣齒履,身手矯捷,健步爭先,超逸絕塵,既有奪標競速,更有戰鬥演習,冰上滑行,有如蜻蜓點水紫燕穿梭,技巧橫出,令人目迷。還有一項冰球競賽遊戲,又叫蹴冰。《帝京歲時記勝》說:「金海冰上作蹴蹋之戲,樹旗門,整編伍,每隊數十人,各有統領,分位而立,以革為球,擲於空中,俟其將墜,群起而爭之,以得者勝。或此隊之人將得,則彼隊之人,蹴之令遠。歡騰追逐,以便捷矯勇為能,將士用以習武,昔黃帝作蹴蹋之戲以練武,蓋取遺意焉。」照以上說法,中國冰球,有如現代足球、籃球、橄欖球三者綜合運動,不但手腳並用,而攻守多方,比起現代冰球打法,豈不更為豐富多姿。可惜國人崇尚西法,中國踢冰球的一套技巧,就湮滅失傳了。民國十六年北海開放闢為公園,冬季太液池上,冰結三尺,五龍亭、漪瀾堂、雙虹榭三處,都設有溜冰場,都門仕女,雲集三海,各顯身手,綺袖丹裳,絨衣革履,奇蟊復麗。其中有位鬚髮斐斐,皤然一叟,短襖窄褲足下一副式樣特別的冰刀,在粉白黛綠中盤旋遊走,一會兒「單雙扯旗」,一會兒「哪吒探海」、「鳳凰展翔」、「野馬分鬃」、「金雞獨立」、「里拐外拐」、「帶上走下」,花樣百出,變化莫測。他這種無倫妙舞,惹得一些冰上好手,全部暫停滑溜,紅袖扶檻,褐袖憑欄,佇立而觀。等這位老人興盡離場,大家才恢複冰上的追逐,此老就是當年內務府訓練出御前觀賞的冰上健兒,偶或到球場來舒散筋骨的。自從抗戰軍興,此老就未露面,如今事隔多年料想此老早已駕返道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