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宮過端陽

中國一年分三個大節,過年、端陽、中秋,端陽節的名稱最多,又叫「端午節」、「端五節」、「五月節」、「重五節」、「菖蒲節」、「天中節」。古人以五月初五是陽極開始,而當天午時,以天行躔度來說,又正好是日正當中,所以在宮廷中認為天子當陽,對於這個陽極節日就比太陰當令的中秋節重視得多了。

一過清明,內廷專供繪畫的如意館,就把各位供奉硃筆畫的「恨福來遲」的硃砂判兒送到皇后貴妃住的宮院,以備閑時開光了。這種硃砂判官都是頭戴軟翅巾,緋氅赤舄,彪眉皤腹,奮袂仗劍,指向飛蝠;判爺的神目,蝙蝠的雙睛,等待后妃們親以斑管,開光點朱,眼睛部位是畫苑專畫人物高手供奉預先留下的。只要朱紅一點,立刻栩栩如生,好像判官隨時都凝眸注視你一樣。京劇《烏盆計》里趙大夫妻謀害劉世昌,趙妻總覺得屋裡掛的判官畫像,隨時怒目而視,膽怯心虛之下,把判官雙睛挖掉。可見人物畫得好,真能傳神,不是隨便亂蓋的。這種硃砂判除了皇后之外,凡是奉頒印璽貴妃的,都可以用璽點朱,留待端午賞賜近臣。宮廷傳說這種開過光的硃砂判,可以辟邪,所以得之者認為比賞賜龍虎福壽字還要光彩呢。重五掛香囊除疫辟穢,民間傳說如此,宮裡也不例外。早在過節一兩個月之前,就由御藥房配好多種不同香袋用料,裝在雙套蓋的錫罐里(雙套蓋可避免香味散失),貼上卷標籤,連同做香囊彩色柔麗的烽錦珍絲一併送進內官,以供官娥婕妤們各憑心機,花樣翻新,針黹鬥巧,來縫製精巧的香包了。最講究的香包是用綾子做成虎形,昂首顧尾,彩符斑斕,四隻虎爪各懸一串纓絡,綴以櫻桃、桑葚、鍾馗、龍舟、黍角、傘扇、玉佩、璽璋,不但色兼列彩,而且精細靈巧惟妙惟肖。宮眷如果有別出心裁的製作,既膺懋賞,又獲殊榮,所以香包式樣年年花樣翻新,變成掖庭女紅競巧大會了。

有一年有一位巧手宮娥做了一隻長不半寸帶篷的龍舟,寶蓋珠幢,金鉞玉斧,五彩實花,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一到五月,扇子就應時當令了。早在清明之前,如意館就把工筆繪就的團扇分送內宮蓋印,留待重五賞賜勛戚了,最初扇子上以仙山樓閣或嬰戲圖為主,全系初入如意館當差年輕供奉手筆,摹明仿宋,真有幾可亂真的精品,不過扇面上不著一字,僅蓋某官或某後某妃朱紅玉印一方而已。這種團扇尺寸較一般團扇為小,絲光縑素,有的用水紋綾封邊,有的用古錦緞托襯,扇柄更是翠虯絳螭,斑管風竹,雅瞻工緻。不過這類團扇,都出自掖庭宸賞,至於皇帝偶發雅興,御筆宸翰,多半是詩詞歌賦寫在摺扇之上。所以這類聚頭扇,宮裡又叫詩扇,不但扇面講究,一面平金或灑金,一面珊瑚或硃砂箋。至於扇骨子,更是蟠木離奇,雕琢贏鏤,不是玉堂金馬翰苑詞臣,還難得膺此殊榮懋賞呢!

重五端陽,普通人家到了五月初一,都在大門二門堂門左右插上菖蒲艾葉,到了端陽正午時,才摘下來,棄蒲留艾,說是可以驅邪辟疫。至於大內各宮,嚴牆三仞,殿館崇隆,反而倒沒有插艾懸蒲的習俗了。據老官監說:「內廷傾官瓊構高不可攀,要遍插蒲艾,非勞師動眾不可,所以玉清金闕,有清一代都沒插過菖蒲艾葉呢!」倒是每逢端午由內務府配製一種龍涎紫金丹,一種驅毒混元散進呈掖庭,從端午凌晨迄至正午,用金猊宮熏四處點燃,雲蒸霞蔚氤氳懵騰,一時蠍蠕蠅蟻遁跡潛蹤。宮廷夏季,很少有蚊蟲擾人,大概龍涎金散殺滅蚊蟲效力,比起現代各種強力殺蟲劑還要持久有效呢!

端午節喝雄黃酒,這個習俗流傳已久。《義妖傳》里白素貞端午節喝了雄黃酒,立刻顯露原形,駭壞許仙官,這是家喻戶曉的一段喝雄黃故事,所以從天子到庶民,端午節都要喝雄黃酒來驅邪辟疫。宮廷端午所喝的瓊漿玉液是由御藥房配製,在端午那天用午膳時候依時進呈的。當年舍下有一個聽差李祥,曾經在御藥房當過差,據他說:「配製雄黃酒的灑底子,規定要用宿遷的桃兒酒,也就是民間所謂雙溝大麴。」清代雙溝大麴列為江蘇省的貢品,例由徐州府採辦送京,當地人俗稱這種大麴為凈流二鍋頭。自從列為貢品,於是改稱桃酒,比較雅馴。貢品酒是用七十五斤黑釉瓷罈子裝成,到京就掃數發交御藥房留作配製雄黃酒之用。普通人家的雄黃酒是用白乾酒加雄黃粉在太陽底下曬個把天就成啦!皇宮裡雄黃酒,不用一般雄黃,而用結晶透明的雄精研成粉末配製。另外還有七味草藥,那是屬於官廷秘方,就不是他們一般當差的所得而知了。不過宮裡喝不完的雄黃酒,端節一過立刻賞給東四牌樓的萬春堂中藥鋪充作舍葯善舉,如果有人被蠍子、軸蜓一類毒蟲咬傷,用雄黃酒調和化毒散一擦就好。為了廣結善緣,任何人向萬春堂索討,都是分文不取的。

過端午節從南到北都吃粽子,不但各自有各自的包法,而且所有材料也彼此大不相同。以嶺南為例,廣東粽子甜咸皆備,什麼蓮蓉蛋黃、冬菇乾貝都能用做粽子餡的材料。一隻粽子等於一碗什錦咸八寶飯。廣東有一種粽子包法更是特別,長方形粽子,中間凸出一塊來,活像傴僂人的脊背,廣東人索性叫它駝粽,以形象來說,倒也名實相副。北方人吃的粽子,很少有包咸粽子的,除了江米小棗,就是白粽子蘸白糖或糖稀吃,就是宮廷也不例外。不過宮中有一種玫瑰鹵、一種桂花鹵拿來蘸粽子吃,蜜漬柔紅,玉靈芳香,這種上食珍昧,就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嘗得到的了。在宣統未出宮前,有一位浙江遺老包了五十枚火腿鮮肉湖式粽子進呈永和官端康皇太妃(瑾妃)品嘗,當時同治的瑜瑁殉三位太妃尚在,分別住在儲秀官、長春宮、寧壽官,大家分享之佘,交相讚美,認為別有風味。其中瑜太妃尤有偏嗜,於是傳諭御膳房,每年端午包些湖式肉粽換換口味。要知包湖式肉粽非同一般烹飪,是另有訣竅的。用多少醬油拌攪浸泡,米和肉的比例,包裹的鬆緊程度,需要多大的火頭,多少時間來煮來鴆,在在都有講究,不是一學就會的。所以清官後來端午節的粽子,雖然甜咸並進,試做了若干次,可是咸粽子,始終不得其法難邀宸賞,所以未出都門一步北平的土著,只知道粽子蘸白糖、江米小棗,至於咸粽肉粽向所未嘗,反而不屑一顧了。

清官自從清室遜位以後,三節須賜勛臣的節賞,自然逐漸免除,不過每年一到五月初一,掖庭內監仍舊開列名單(限于丹臣勛戚近支王公),在宮廷是眷念舊臣,在宮監們是找點外快。一小碗櫻桃桑葚,一小串江米小棗的粽子,由太監們帶著蘇拉,親自送府,受之者還要對著上賞珍食畢恭畢敬行三跪九叩大禮。蒙恩之家男女年幼,按人頭份兒敬致太監蘇拉靴敬若干車資多少,他們這一天挨家逐戶轉下來,所獲當然不在少數。據說有一位公爵,家道中落,人民國後,時常斷炊,而每年端節太監蘇拉依然照齎上賞不誤。某次端節,對於車資靴敬一時無法籌措,逼得公爵夫人跳水缸自盡。這件事後來傳揚出來被太妃們知悉,太監們這種趁年節打秋風的惡例,才逐漸斂跡。因為給不起賞錢,逼得受禮人輕生自盡的事,我想現代人一定認為是聞所未聞的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