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潭柘

北平有一句諺語是「先有潭柘,後有幽州」,雖然心嚮往之,可是總沒機會去瞻禮一番。有一年北平入夏之後,雨水稀少,中午室溫高達攝氏三十三度,這是北平暑季很少見的。先祖慈忽然動了到京西潭柘寺歇伏避暑的雅興,正當暑假期間,筆者自然是隨侍前往。

潭柘寺在北平西北,出城九十多里到了羅喉嶺,就是入山小徑了。當年姚少師廣孝游潭柘詩:「岩巒嶂開豁耳目,嵐霧翠滴濡衣襟,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視群峰一拳小……」把剛一登臨悠然意遠的心情,可以說描繪得淋漓盡致了。

一進潭柘寺門,最醒眼的就是大殿屋脊上的雙鴟吻,發光煥彩,煙雲萬狀,魚龍蝦蟹荇藻,奔軼蟠屈,各現其形。據說鴟高一丈五尺,飛空夔立種種形態,神姿天矯都不是一般工匠所能塑造出來的。寺里一位長住的高僧,大家都稱他圓照大師,據他細心考證,寺初建於梁代,現在佛殿原本是一座深不可測的淵潭,直通大海的海眼,由一神龍守護。唐時有位華嚴上人在潭柘講經,潭龍每天潛藏聽法,苦欲一窺上人顏色。山神告訴龍說,上人一發嗔心,才能著相,著相則天龍鬼神都能見到他本來面目。神龍於是故意把佛前供養的一盂白飯打翻踐踏,上人盛怒之下,神龍果然獲睹慈顏,併當面發心,願施捨自己龍窟,供養世尊。有一晚迅風急雨雷電交加,先是兩鴟吻從潭中湧出地面,不一會潭隱地平。現在大殿就是當年潭基,所在屋脊鴟吻也就是當年湧現故物。正殿佛座左右各有一碌青石,用力搖撼,則隱聞澎湃擊撞萬派潮音,並有潺潺細流滲出。圓照大師說,這就是海眼總脈。殿旁有亭翼然,中植枯柘一株,長不及丈,傳說當年蟠屈天矯,宛如虯龍,潭柘寺就由此得名的。

潭柘寺大殿前的月台,雖然沒有戒台寺的壇台寬敞,可是列坐一兩百人,還是綽綽有餘的。月圓之夜,素魄初升,和尚們說,凡是有緣的人,在月台上納涼閑眺,只見四野岡巒重疊,浮雲環繞。一霎時大月高懸,繼而遠處點點繁星跳蕩明滅,轉瞬之間聚而成丸。飛空騰踔,晃朗奐爛,彷彿要跟皓月爭輝的樣子。多的時候好像有千把盞明燈倏忽而集,可是頇多半小時光景,又都全歸寂滅,天宇澄霽,冰鏡清輝,了無痕迹啦。照一般人說,那是仙狐吐的煉丹,只要月圓之夜,就有這種奇景出現,不信鬼神的人則認為是枯骨朽木發出來的磷火。可是四隅峭仄,連峰蔥翠,又哪來枯骨朽木呢!究竟仙乎,鬼乎,還是狐狸煉丹?至今還是一個謎。

潭柘寺的守護神大青二青,是都下人士所共知的。凡是到潭柘寺瞻禮隨喜的人,也有人見過。古老傳說自從華嚴上人說法,潭龍得道飛升,龍子大青二青一直守護潭柘,兩青都不避人,依據明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龍子者,青蛇服,大如盎,長五尺,僧撫其脊,回首舐僧臂,人龍馴擾,來去可呼。」可惜筆者在山上僅僅住了六天,未能一窺龍顏,據我友白中錚兄說:「大小二者化身,能大能小。」如果真是昔年潭龍之裔,為壽當在於年左右了。

潭柘寺還有一寶是華嚴祖師水墨畫像,畫像掛在佛殿左邊山牆上。華嚴在修竹蕉影交橫之中,騎在一條隱約幻渺的雲龍身上,既無題記,又無款識,廟裡人也說不出是哪朝哪代何人所畫。後來中國畫會的周養廠、湖社的金拱北曾經偕同攝影家張之達攜帶照相器具,人山訪古,用鎂光燈把這幅古畫拍照下來。經過若干名家研究,認為不但布局峭健簡古,就是衣紋髮髻也奧頤深秘,至少是北宋的筆法。霜紅廛主徐燕蓀曾以數月時間臨摹了一幅,在中山公園董事會舉行時賢書畫展,以非賣品展出。風神逸宕,氣勢老成。老畫師說筆周意內,還帶幾分仙氣。這幅鎮山之寶,筆者親自觀賞過,可惜當時對於人物畫涉獵不深,草革一看未能多加註意,後來想起來,很覺失之交臂實在玎惜。

寺里大士殿供奉觀音大士,殿內供桌前有一塊拜磚,也是寺內一寶。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幼女妙嚴公主,自幼持齋參禪,頂禮大士,功深日久,頭額手足五體,把地上鋪的磚都磨出痕迹來了。明代萬曆孝定太后,來潭柘拈香禮佛,把拜磚挖出,用錦匣貯藏,帶回內宮,寺里僧人又在原址鏤鐫了一塊同樣方磚嵌好,經過百年的磨蹭腐蝕,新磚舊硎,依舊涇渭分明,一眼可辨的。右邊牆上嵌有一方石刻,傳說是姚少師道衍親筆妙嚴公主拜磚贊:「頂禮道人雙足跡,身毛不覺忽俱豎。無始懈怠習頓除,覺天雲迸精近日。我想斯人初未逝,朝暮殷勤禮大士。心注聖容口稱名,形骸屈伸安可計。積日成月月成時,積時成歲歲成劫。如是積漸難盡言,水滴石穿心力至。譬如千罩始初步,又如合抱生毫末。以踵磨磚磚漸易,磚易精進猶未止。磚穿大地承足底,地穿有時人不見。我獨了了無所疑,因之耿耿生悲泣。願我從今頂禮後,精進為足踐覺地。境緣順逆湯潑雪,又如利刀破新竹。迎刃而解觸熱消,在在處處常自在。又願見聞此跡者,剎那懈怠皆冰釋。」這篇贊文語含哲理,戴季陶曾為舍親李榴孫、詩友汪菱湖各寫一條幅,大家沒事就冥息默想,所以至今未忘。總之這座晉梁時代古剎,不論一磚一石或是一草一木,都有其歷史身世的,不過離城鸞遠,漸漸被人忽略罷了。前兩天報紙刊載,內地各地名勝古迹已非昔年綽約嫵媚,姑蘇名園處處顰蹙唬妝,斷檐殘壁,玉泉翠微,遠如戒台潭柘,更是莽宿湮跡,淪為廢墟。潭柘久著靈異,龍若有知,飛空展翼,此其時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