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元普渡話盂蘭

過了處暑,一晃就是中元節了,中元之名,同於上元,本來無關乎迷信,原本是釋道兩家一種節會,原名瓜節。有些篤信鬼神的人稱七月為鬼月,中元節為鬼節,傳說是從七月初一起,就大開地獄之門,所有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裡的燙魂厲鬼,都可以走出地獄,獲得短期遊盪,享受些人間血食。這個月大家都認為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更不搬家,尤其家裡有嬌兒稚子,太陽一下山就禁止在外間玩耍,以免遇上鬼魅,惹禍招災。

按七月十五日成為佛教節會,因為那天是僧眾結夏圓滿的日子,所以佛教人士,於功德圓滿之日,施佛及僧,以報親恩。中元節作盂蘭盆會,也就是這個意思。根據《盂蘭盆經》上記載:當年釋迦牟尼初次弘揚佛法,收了印度兩位學者做弟子,第一位摩訶舍佛尊者,第二位摩訶目犍連尊者(就是世稱的目蓮僧)。目蓮堅忍卓絕,勤修佛法,在眾弟子中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他偶然間神遊天堂,看見慈母亡魂正在地獄中惡鬼道度諸苦厄,目蓮不避艱阻,急忙趕到地獄去營救,也用化緣的缽盂盛飯喂母進食。不料母親手剛一碰缽盂,飯菜立刻燃燒,頃刻化成灰燼,仍舊遭受忍飢挨餓的劫難。目蓮看見老母為此受罪,於是向佛祖求教。佛祖告訴目蓮說:「你母生前作惡多端,罪孽深重,必須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以食饌百味放置盂蘭盆中,唪經超度,使在世及亡故父母,皆獲福蔭,而出三途之苦。」目蓮救母心切,發願奉行,他母亡魂才得脫出苦海。據《大藏經》記載:「目蓮以母生餓鬼中,佛令做盂蘭盆,以奇果素食置盤中供佛,而母得食。」(「盂蘭」梵語是「倒懸」意思)佛教自印度傳人中國,到了盛唐就有人根據《盂蘭盆經》、《大藏經》所說,舉行盂蘭盆會,並且編成故事鼓詞戲劇,弘揚孝道,一直流傳到現在,而且遍及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在中國各地相傳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祖宗靈魂回家的日子,無論貧富都要錢鏹脯醴香花蔬果,焚鏹奉祀,以盡孝思。就是僻處滇黔邊區的苗瑤同胞,七月十四到十五兩天也要焚化紙錢,遙祭先靈。他們的祭奠比漢人還要隆重,一共拳行兩天,十四叫江南節,十五叫江西節。至於名稱如何由來,就是他們年老酋長,也只知其當然,而說不出所以然來。他們的祭品跟漢族不同,有一種西瓜山、紫茄餅,是祭禮中必不可少的。西瓜山是挑選最碩大西瓜從中分上下,切成若干齒紋,紅瓤黑子丹朱爛漫,手法熟練,極見巧思。紫茄餅是用糯米製成皮,用青菜茄泥做餡。據參加過祝祭的人說,紫茄餅做法種類繁多,苗婦們技巧橫出,其中還含有比賽割烹手藝優劣的意味,算是苗疆一種珍食美味了。

中國黃河流域有些省份,除了奉祀先靈之外,還有獻谷的風俗。新的谷,收割登場,把整隻谷穗,陳列在供桌上,等到焚鏹送神後,就把谷送回田上插起來,俗稱「送谷」,因為此時正值谷已登,還含有告穡薦新的意思在內呢!

中元夜晚除了放焰口之外,近水地區還要點放河燈(台灣叫水燈)。傳說把水燈放在溪流之中,能夠燭照幽冥,把一些孤魂野鬼引領重登衽席,超脫轉世投生。清代放河燈,以北平南城的二閘最具規模。當年漕運南糧北運,是由稽查京東十七倉糧官驗收歸倉,歷年在運河裡溺斃的人夫,當然不在少數,所以糧官有筆專款,專供中元節放河燈祭孤之用。早年二閘的河面寬闊,碧水清明,船舶可航,放起河燈來,萬斗繁星,回光倒影,瀠洄明滅,非常壯觀。民國肇建,北海、什剎海、高梁橋也都放過河燈祭孤,星星點點,比起早年在二閘放河燈的盛況,可就遜色多了。

1976年筆者去泰國旅遊,在曼谷恰巧趕上七月十五中元節,泰國是佛教國家,素有萬佛國之稱。那一天凡是靠近湄南河的寺廟,一到傍晚,慶贊中元的典禮,就揭開序幕。首由高僧大德,登壇開講《盂蘭盆經》,然後由高僧為首,眾信士弟子手持點燭燃香,跟隨高僧誦經轉佛,圍著太殿念完一卷《大藏經》,然後群趨河邊燃放河燈。廟裡並且有人出售一種蓮花形油紙燈,上插蠟燭,入水不濡。至於信徒自備自製的有煤油燈、電池燈、塑料燈、花籃燈、水族燈,迷離耀彩,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給了。最後放的是廟裡扎制的水排燈,有些寺僧侶是扎制水排燈高手,扎的水排燈寶蓋珠幢,錦幡五色,還點綴著嫣紅柔綠各式鮮花,新芳晚馥悅目襲人。比起國內放河燈,又別是一番風味。聽說在日本未竊據台灣以前,中元節也講究放水排燈,他們中元節叫御中元,不過後來逐漸廢止,已經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不過七八十歲以上老人,對於當年放水排燈,還有點模糊印象呢!

北平慶贊中元還有一種燒法船的盛典,凡是在七月十五日以前亡故的人,大家都說他們生前行善積德,才能趕上法船,可以往生,不受地獄沉淪之苦,是行善之報。燒法船每年都是歸佛教會主持,由慈善團體各大叢林醵資,共襄善舉。法船是由冥衣鋪承扎,北平冥衣鋪糊冥器是舉國聞名的,只要肯花錢,糊出來的法船寶相花紋,風光體面,那就甭說啦!北洋政府皖系當權的時候,王揖堂任內務總長,朱深任司法總長,由王朱兩位發起舉行一次超度陣亡將士祭孤法會,在北海小西天延請各大叢林僧侶念經超度,放焰口祭孤魂。所扎法船有三丈多高八九丈長,金鉞玉斧,扇拂旌幡,真是點綴得斑龍九色,金縷閃爍,令人疑假疑真。等到功德圓滿焚毀法船時候,不但五龍亭擠得人山人海,就是隔海的漪瀾堂沿著石欄一帶茶座,也是座無虛席。這種盛況,當時認為雖非絕後可稱空前,總之拋開迷信不談,中元芾起源於孝思不匱,慎終追遠,纘緒貽德,比起上元、端午、中秋、情人等等節日,豈不是更深厚宏遠有意義多了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