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棗子·做棗糕

當年在大陸,無論是南方或北方,乾果子里的紅棗,一年四季,到處都有得賣,而且非常便宜,算不上什麼稀物兒。拿華北來說吧,高粱一紅頭,豆莢一泛黃,各式各樣的棗子就陸續上市啦。山東樂陵的沒核的小棗,是全國馳名那就甭說啦,北平近郊郎家園的棗兒,講品種就有二十幾種之多,老虎眼、大紅袍、嘎嘎棗、葫蘆棗、一捻紅、半面嬌、胖墩、胭脂等等一時也說不清。像老虎眼大而且圓,大紅袍呈橢圓形甜而且脆,嘎嘎棗兩頭尖肚子大,葫蘆棗活像一隻葫蘆,一捻紅嬌小紅艷,半面嬌半紅半青引人注目,胖墩圓而厚實,核小肉多,至於胭脂自然是顏色特別紅得可愛了。華北冀晉魯豫幾省,都是棗子出產地,把吃不了的棗子晒成千果子,運銷華中華南,甚至於出口到東南亞各國,每年都要賺取不少外匯。

棗子樹是不怕水的果木樹,俗語說旱瓜澇棗,哪年雨水多棗子就越豐收。圍繞北平的各縣來說,山坡河邊到處都種有棗樹,棗花的香味同然馥郁醉人,等枝頭棗子漸漸由青而轉為淺綠翠白,最後琥珀流光,爛漫炫目,芳蕤秘群,順風而宜,就更可愛啦。北平的大宅小戶或在門前或在後院,幾乎家家都有幾株棗樹,點綴在家庭的院落里,如果是臨街樹上棗子成熟,過往行人,只要是跟主人家道聲「勞駕」,溜幾隻樹掛的棗兒吃(北平人從樹上打棗兒又叫溜),是常有的事。因為棗子產量多,價錢又便宜,所以在大陸用棗泥做餡兒的吃食種類很多,不但貨真價實,而且說棗泥就是紅棗泥,絕無黑棗紅糖亂摻亂攪。棗糕最粗的是不去核不退皮,用砂鍋扣出來的黃米面的棗糕,香甜解餓,是最為大眾化的食品。到了長江一帶做的棗糕就細緻了,棗泥跟糯米粉揉勻了擀成薄皮,中間包上桂花糖,或者是芝麻、山楂、核桃、松子餡,填在各種式樣上的木頭模子里,印好花紋,然後磕出來上鍋蒸熟,一塊糕用一塊粽葉托著拿來奉客,晶瑩凝玉,入口甘沁,是春節待客的雋品。

當年在大陸舍間,每到農曆新年,總要蒸一兩屜棗糕,雖然棗子價錢便宜好吃,可是做起來費工費事。還珠樓主李壽民兄說:「這是唐府拿手好戲,一年只一演,機會難得,不可錯過。」這種棗糕,第一要棗子選得好,皮粗肉淡虛泡囊腫、中看不中吃的侉棗不入選,要挑皮緊肉厚核小的紅棗,加涼水下鍋煮到七成熟,取出趁熱剝皮去核,再上鍋蒸軟,把棗肉研爛成泥,雞蛋二十枚,去殼倒人大海碗,順一個方向打勻(現在可用打蛋器打),陸續放入白糖二十兩。如不喜歡太甜,糖的數量可減少,等糖蛋攪勻,將干糯米粉二三兩,隨打隨慢慢摻人,等三者混合,再將棗泥陸續攪人,此時愈攪愈吃力(可是打的時候越久,蒸出來的棗糕才鬆軟適口)。棗糕米漿打勻後,用白鐵皮做的圓盒,或鋁製器皿塗遍花生油或色拉油,鋪上一層豆腐衣,將棗糕濃漿倒入鋁鐵器皿里八分滿,上面放幾粒胡桃仁,用籠屜大火蒸兩小時就大功告成。另外要注意籠屜要嚴,時間不到,切忌掀開籠屜看。棗糕蒸好,可切成小片饗客,涼後再蒸,或者用小火輕油煎熱吃,都滑潤香柔甜釃九投,允稱細點中雋品。

這種棗糕,是哪一省做法,筆者當年也說不上來,我家做法是從外祖母家傳來的。以前在台灣各處還可以買得到紅棗,所以舍間逢到歲除,總要蒸一塊棗糕來祭祖上供,後來原料來源不繼,只好從闕。近兩年來,每逢舊年,物資局都要從韓國進口一些紅棗,價錢也不算貴,今年更是大量供應民眾,所以舍間近年來也就重複舊儀,蒸塊棗糕上供。喜歡吃棗泥甜品的人,不妨自己試做點兒嘗嘗。在台灣會做這種棗糕的人家並不太多,除了舍親黃季陸姻丈府上外,聽說賈沁老(景德)生前,賈府也會蒸這樣棗糕,並且說這種做法是他老人家的家鄉風味,我想賈老這樣說,一定源出有自的,可惜龍光早奄請益無從了。獻歲肇始,大地回春,喜歡吃的朋友,春假裡做塊棗糕來嘗嘗,我想大家吃膩了奶油蛋糕,來塊兒純中國味的棗糕吃,準保別有一番新的滋味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