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剝「雞頭」糯又香

芡實在北方又叫「老雞頭」,剝好的叫「雞頭米」。芡實生在濠濮潢澤之中,葉大而圓,平貼水面。面青背紫,花莖有刺,夏天莖端開紫色花,很像雞頭,所以才叫老雞頭。頭裡果實累累,還有幾層含有黏液的軟皮,因此剝取雞頭米不但手續繁複,而且一不小心很容易被硬刺扎破手。除了北平之外,在下只在蘇州無錫吃過芡實米,其他各處只有晒乾的芡實米當葯賣,照《本草綱目》「雷公藥性賦」闡示,芡實具有健脾利濕、去積滯等功效。

北平各種吃食,都是有節氣管著,抗戰之前,比如說爆烤涮,任何一家飯館,不交立秋,「烤涮」兩個大字招牌,是沒有哪一家敢掛出來的。自從日本軍閥攻佔華北一帶,那一群土包子一吃涮羊肉,敢情比他們的雞素燒滋味鮮美,再一嘗烤肉,比他們鐵板燒更是香而且嫩,因此不管夏日炎炎,雖然順著脖子流汗,或烤或涮,照吃不誤。可是人家賣老雞頭的,跟日本人沾不上邊,依然是不交立秋,絕不挑著挑子下街。賣老雞頭呀,剛上河喲,他永遠吆喝老雞頭,其實最嫩的煮出來之後,外皮淺黃,剛剛完漿,不但不好剝,而且也嫌嫩了點。真老雞頭煮出來之後,外皮顏色呈青褐色,要用磚頭把外皮敲碎,剝開來吃,要有牙口,喜歡帶點咬勁的,才愛吃真正的老雞頭。一般人大半都愛吃不老不嫩,煮好之後,外皮是深老顏色,老北平管它叫二蒼子。這種雞頭剝好用清水漂洗乾淨,放在新鮮牛奶里加白糖煮來吃,甜釃九投,珠泛雪液。蘇錫一帶最講究吃甜食小品,可是香糯清新,就是蘇州盪口菱塘的芡實也有所不及。當年白髮鼓王劉寶全就講究吃鮮奶子煮雞頭米,他說:「這種吃法既可補中益氣,又能讓嗓音打遠,尤其是海淀天一堂一帶河塘產的老雞頭更好,因為那一帶水田是玉泉山泉水灌溉的,菱藕雞頭固然比別處生產的鮮嫩帶甜,就是當地御田的紅湛稻,又何嘗不是一絕呢!」所以每年老雞頭一上市,他總要托朋友到海淀芾點老雞頭回來嘗嘗鮮。

筆者一到秋天,老雞頭一上市,只要賣老雞頭的在門口一吆喝,天天買上二三十個,立刻叫人挑二蒼子,煮熟了有空閑就自己砸碎剝著吃,不是此中人,不會領悟這份情調,沒有時間就只好用牛奶煮來吃了。來到台灣一晃二十多年,不但沒聽說哪兒有鮮的老雞頭賣,因為這些年也沒進過漢藥店,究竟藥鋪里有沒有干芡實米賣,還不得而知呢!愛吃老雞頭的朋友,聽到說老雞頭饞不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