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平的素菜館

北平人除了篤信佛教、一年到頭吃長齋的外,有的人每月初一、十五持齋;有的人每月逢三逢八持齋叫吃三災八難;有的人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持齋,叫作準提齋,又叫花齋;二月、六月、九月每個月的十九都持齋叫吃觀音齋;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持齋叫吃九皇齋。還有一種持齋的,只有每年正月初一,茹素永日,說那天是諸神下界,如果那天持齋,被過往神靈看見,交值日功曹登錄在積善之家名冊內,上天就會降福。因此北平住家戶兒,正月初一持齋的特別多。

當初北平沒有專賣素食的飯館,要吃素講究是「三寺一庵」。三寺是法源寺、拈花寺、廣濟寺(又叫花之寺);一庵是三聖庵。它們都是戒律嚴謹的數百年古剎,所做素菜絕對是凈素,五蘊七香,食唯菘菹。這些寺廟跟王公府邸、殷商巨宅多有往還,每逢佛日年節,就讓鋪派(廟裡雜役叫鋪派)挑著圓籠到有往來人家致送素點素菜,說是敬佛余俊,吃了可以添福添壽。少不得各家施主回奉香敬,比素菜所值要高出若干倍,一般寺廟也把這項香敬列為主要收入之一。正是這個緣故,所以早年北平的素菜館極為罕見。

談到吃素,還有一個吃素的小故事,據說睿王府當年有位太福晉精研禪理,長年茹素,經年累月不近葷腥,自然胃口欠佳,時常因為飲食不遂心,影響情緒。睿王奉親至孝,於是成立小廚房專給太福晉做素菜,可是所雇廚師,做不了多久,就因為不合太福晉口味而被辭退。老福晉戒律嚴謹,小廚房裡不但蔥蒜韭菜不能進入,就是鍋勺碗盞,也有專人檢查。後來經人推薦一位廚師來,乾淨利落,炒出來的菜,更是媲美元修,堪稱上味,從此太福晉胃口大開,三餐怡曼。久而久之,大家對於這位廚師的菜這樣鮮美,起了疑心,可能做菜時耍了什麼花樣。由於府里監廚搜檢嚴格,毫無破綻,後來經過多時觀察,發現他每天早晨進府上班,肩膀上總是搭著一條白粗布條巾,一到廚房先把那條條巾大煮一番,隨後炒菜里或多或少都要加點煮條巾的水。日久天長被人發現,敢情那塊條巾是用極濃雞汁煨過晒乾帶進府來的。這個穆密一宣揚出去,那些持齋念佛吃凈素的人,個個都懷有戒心,逢到齋期,等閑不敢在親友家用餐。

後來有篤信佛法的庄居士,在隆福寺路北開了一家宏極軒素菜館,宣稱他家的菜蔬絕對凈素。每天一清早,他就大馬金刀地坐在櫃檯前,等灶上派的人到市上買菜回來,他必得親自仔細盤查搜檢一番,不但葷腥不準進門,連蔥蒜韭菜也在禁止之列。因為蔥蒜之類含有濁混濁之氣,念佛的人如果吃了含有濁氣的菜蔬,天人就不來說法了。他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風雨無阻嚴格執行。這個風聲一傳開來,凡是正心誠意吃素的人,全都不約而同紛紛到宏極軒吃純粹的凈素來了。至於一些官宦人家的內眷們,當年風氣未開,固然不便隨意下小館,可是到了持齋的日子,總要派人到宏極軒去叫。所以他家買賣越做越發旺,可是他們只賣門市不應外燴,說是一做外燴,跟人家大廚房一攪和,就沒法保證凈素了。這種硬派作風,使得一般善男信女,更死心塌地相信宏極軒的素菜是真正凈素啦。

自從香廠萬明路一帶開闢為新社區之後,有一位腦筋動得快的朋友,立刻在萬明路小吃素人鞋店對面,開了一家六味齋素菜館,布置得清新華貴,秀逸脫俗,璇階複式登降,幾席儼雅,杯箸超俗。登樓迎面巨額由元忍老和尚草書「南無阿彌陀佛」徑尺大字,雄奇壯麗,更讓人產生淵懿莊敬的感覺。六味齋的主廚據說是在江蘇常州天寧寺做過火工道人,重金禮聘而來,再加上名報人濮一乘(做過北洋時代財政部印刷局局長),他當年在天寧寺就嘗過這個火工道人的手藝,的確不同凡響。這一宣傳不要緊,立刻就把六味齋捧起來了。可是人家穴味齋做出來的菜,的確跟北平各寺廟做的素菜不一樣,就拿炒菜用油來說,北方廚師炒菜都用香油,甚至炒菜起鍋還要加上一勺浮油,所以炒出來的菜,都有很濃重的香油味。六味齋的掌廚出身江南,炒菜習慣使用花生油,油又煸得透,各式菜蔬既無油性味,入口香潤而不濡膩,自然吃者大悅。同時對門開了一家小吃素人鞋店,是從上海分來,所做便鞋,除了款式玲瓏,又能服帖合腳,大家閨秀、北里名花都是小吃素人主顧。就是一般殷商闊少、名伶大亨,夏天穿的各式紗葛便鞋,也都是小吃素人傑作,由於小吃素人鞋店的名字吸引人,也給六味齋帶來不少生意。當時六味齋普通素席,是八元一桌,奉送草籽念珠一掛。十元素席菩提子一掛,十五元以上就奉送星月菩提子念珠了。這樣一來,宏極軒除了東北城老主顧外,西南城的主顧,幾乎全讓六味齋搶去了。

六味齋最拿手的菜,是「太極兩儀」,把青豆(毛豆)舂碎,加水加調味料煮爛,用芡粉勾成糊狀,嫩粟米也用同樣方法勾成糊狀;用紫銅片彎成S形,由邊部塗上熱花生油,趁熱一邊倒上青豆糊,一邊倒上粟米糊,把紫銅片提起,就成了太極圖形。青豆羹上滴一點粟米羹,粟米羹上滴一點青豆羹,黃綠相間,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還有一樣拿手菜叫豆腐松,老豆腐三四塊放在清水裡,煮上三四小時去凈滷水,用紗布縫袋把老豆腐擠干,在熱油鍋里翻炒研碎,加醬姜醬瓜炒至入味,稍加白糖腐乳汁,滴少許麻油起鍋。這個菜黃花翠翹,入口融酥,既能下飯,又宜佐粥。到六味齋來的客人,不管是小酌大宴,都要來個炒豆腐松,因此豆腐用得多,所以豆腐都是到豆腐坊訂做特別老的。加上火力用得恰當,他家昀炒豆腐松,不管怎麼學,也炒不出六味齋松爽適口味道來。後來因為新世界城南遊藝園先後關閉,大森里的名花又都迂迴八大胡同重張艷幟,香廠一帶由繁弦急管笙歌達旦而趨於消沉黯淡,六味齋也就在白雲蒼狗中收歇了。

過了沒兩年,在西四牌樓丁字街開了一家香積園,小樓一角,布置得清麗靜穆。雖然格局小了一點兒,可是几案陳設,都經過高明人士指點,出塵高雅,蒼渾脫俗。掌灶的大師傅是什麼出身,雖然不得而知,可是脾氣特別地嘎古,只供小酌,不辦筵席。據說這位大師傅是位虔誠佛弟子,他說靈餚珍饌,羅列滿前,已經有乖天和,明明是素菜,愣要起個葷菜名字,都是什麼雞鴨魚翅的,實在太罪過了。他有幾盤素菜做得非常夠味,一個是冬菇扒髮菜,別的素菜館給這道菜取名佛法蒲團,他說那簡直是冒瀆佛祖。這道菜只用冬菇和髮菜,先把冬菇髮菜分別用滾水泡約兩小時,揀去髮菜里的雜質,冬菇去蒂洗凈,用油下鍋一炒,隨即加入髮菜,泡冬菇的水、細鹽、薑片,用小火慢燉約三十分鐘,汁湯將近收干也入味了,再加醬油、紹酒、麻油,略滾起鍋。這道菜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能否入味就全看個人的手藝火候了。香積園的冬菇扒髮菜確實做得味醇質爛,滑而不糜,別家素菜館是無法企及的。還有他家的沖菜也是一絕,有位素食專家莊惕生說:「他家的沖菜,選料認真,完全用的是芥菜之心,風乾的時候是在樓上平台上曬,竹篾子上還要蓋冷布,胼以特別乾淨而且辛辣,沖味也能恰到好處。」到了芥菜季兒沖菜上市,凡是到香積園吃飯的主顧總要買點沖菜回去。香積園有現成的小瓦罐,買個一兩罐帶回去也很方便。這個館子以平易誠實來號召,一直到抗戰前夕,還開得欣欣向榮呢!

北平中山公園裡餐館茶座林立,中西餐點俱全,就是缺少一家素食處,於是有人動腦筋在後河沿格言亭附近開了一家功德林的素食處。設想雖好,可是到公園溜達溜達的人,誰又願意來吃素齋呢!所以從一開張,每天只能賣點素包子素湯麵而已,到功德林點幾個菜吃飯的主顧,可以說少之又少,於是一變又改以冷飲小吃為重點。北平是出栗子的,白果也不貴,他家白果栗子羹,冷吃熱吃均可,糯而且香,別具一格。棗泥涼糕,紅白藹彩,涼潤如飴。河北省是紅棗的產地,所以棗泥就真是棗泥,絕不摻假,棗香刮靜,甘潤適口。還有一樣甜食也是別處沒有的。他把老藕洗凈連節切段,把糯米洗凈瀝干,加入可可粉,桂圓肉切碎,最後加桂花糖拌勻,用筷子把每個藕孔塞緊,放人蒸籠里用大火蒸熟後,涼吃熱吃均可,比起廟會上賣的紅米藕,又清香甜糯得多啦。那種可口糯米藕,似乎頗受友邦人士的歡迎,有好些歐美的男童女娃一進公園,就直奔後河,跑到功德林先吃一客糯米藕再說,可能藕孔有可可味道才能適合他們的胃口。公園裡的遊客是夏天人多,冬天人少;功德林也就夏天開張,冬天收市,一年只做六個月,生意如何能長久維持呢,久而久之,到公園想吃可可藕就變成陳跡啦。

北平有一個時期幾乎沒有素食館,吃素的朋友,只有到各大寺廟才能吃到真正素菜。東安市場稻香村樓上的森隆,不但賣中菜,而且賣西餐,後來在三樓辟出一部分,專門賣素菜,並且另設廚房,表示是真正凈素。他家辦的素席菜名可就大大不同啦,有用粉絲做的三仙魚翅、糖醋素牛肉、燒素蹄筋、水晶魚等等。總之一切素都離不開豆腐、豆腐於、豆腐皮、粉皮、粉絲、洋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