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看電視

——誰說都是油松大辮子?

自從台灣電視公司正式開播,咱就天天看電視,接著中視、華視先後開播,三家電台的節目,真是爭奇鬥豔,各有千秋。對咱來說,哪家節目合咱的胃口,咱就看哪家。積十多年看電視的結果,多多少少總有點兒個人看法,現在寫點兒出來,請各位高明的觀眾加以指教吧。

看電視咱先不去研究寓教育於娛樂,還是寓娛樂於教育一類大問題,可是每天午晚兩次新聞,為了了解國家大事、社會動態,總是列為必看節目的。

中午播映時間,只有縮短一小時,我們不去說它,可是晚間新聞氣象時間,三家電視台都擠在七點半到八點半個小時里報告。雖然說新聞報道三台大同小異,看哪家還不是一樣,可是細研究起來,三家電台,哪家都偶或有獨家新聞。三家同一時間播報就難免顧此失彼,把自己要看的新聞失之交臂了。更何況同樣是一條新聞,各家對現場鏡頭選擇,事件重點的敘述也不盡相同呢。

例如氣象報告,咱一定要轉到中視去聽,因為他家氣象報告,不但生動細膩,毫不公式化,而且有些言人所欲聞的氣象消息=我想凡是注意氣象方面消息的朋友們,一定會具有同感的。

八點到十點是各電視台的黃金時間,自然應當由各電視台自行安排臻於邊際效用的節目,增裕財源。可是六點半到七點,七點到七點半,連同原來的七點半到八點,一共是一個半小時,在這個時間裡,正是晚飯當口,三家電視台都認為是黃金外時間。如果大家能夠開誠布公,把新聞氣象在這個時間裡分別輪流調配,岔開播放,咱想並不是一樁頂困難的事情吧。

電視節目最吸引人的是電視劇,最受人批評的也是電視劇。照咱的看法,一切往求真求實上去做,則一些詬病就可能澄清化解了。

譬如說,有些台語電視劇演員,國語實在太差勁,不但怪腔怪調,甚至於「支吃」不分。偏偏在國語電視劇里,要他(或她)成本大套地去說國語,反之演國語電視劇的演員,台語說得生硬難懂,也硬要擠在台語劇里插一腳湊熱鬧。自己雖然懵然不覺甚且沾沾自喜,可是電視機前的現眾可就坐不住啦。如果製作人能在一個電視劇派角之前,慎重加以考慮,電視機前觀眾可就大大有福,不會聽了之後,渾身起雞皮疙瘩啦。

現在電視劇,真正讓人最覺得彆扭的是布景、道具、服裝跟劇中時代不能配合,民初的戲有清代服裝,一會兒又有現代服飾,最顯眼的是髮型。誰都知道民初的軍人,從大帥到兵卒,不是大光頭,就是平頭、小分頭,留大背頭的,除了察哈爾主席劉翼飛有幾名侍從,大家背後叫他們兔兒兵外,軍隊里找幾位留大背頭的,那就不太容易啦。

前些時有個電視劇,大帥是張長腿韓青天型的大帥,從正面看,兩鬢長長的,從後面看,雄冠佩劍,金帶黃綬,脖子上拖著蓬鬆的頭髮,所有副官馬弁,也是長發垂肩,讓人看著不順眼事小,使得整個戲的氣氛,都讓這幾位男性長頭髮給破壞了。如果戲劇負責人臨場有求真求實的意念,任何人不把頭髮剪到合乎當時的程度,不準上戲,嚴格執行,咱認為這齣戲就不會讓人覺得馬馬虎虎兒戲一場啦。

凡是演清代戲的男演員十之八九都要留一條辮子,照當年實際情形來說,年輕人的辮子上額都要剃成月亮門,青年人還要留一圈孩兒發。甚至於小女孩也不例外,要到十五六歲才把前額留滿不剃,叫作留頭,無形中說小姑娘漸漸變成大姑娘了。至於中老年人,雖然沒有一圈孩兒發,可是剃頭打辮子的時候,前額也還是要剃成月亮閂型的。

現在電視劇里可好,不論老少前額都一律粘得四鬢刀裁的整齊,甚至有些少年朋友,從頂門心,就辮起辮花兒一直辮到把根,再跟油松大辮子匯總一辮。這種辮子,可以說古所未有,今卻見之,這都是不求真實的現象。希望負責化裝的朋友,能研究研究把它改過來,不要再錯下去了。

電視京劇在台北的觀眾來說雖不算稀奇,可是對台北以外各縣市愛好京劇的觀眾來說,大家對這個節目都特別珍視,尤其每周六孫元坡的國劇介紹,不但功能啟迪後學,甚至於西皮二黃不分的年輕朋友,聽了幾次國戲介紹之後,不但上癮,而且對京劇發生莫大興趣,甚至有人想立刻拜師學戲呢。咱想如果真正打算振興國劇,像這類節目應當多多提倡,才是振興國劇根本之途呢。

不過有一點令人覺得遺憾的是,這個節目的講解全用口語,並且還摻點兒少數北平土語才能帶神。可是字幕上打出的字句,音同字訛的地方實在不在少數,也不知道是寫字幕的先生寫不出來,或認為無所謂。如果是因為土話字句寫不出來,不妨費點兒時間請教一下對國劇有研究的高明之士,切不可將錯就錯,一直錯下去。當年梨園行抄戲本的朋友,把狠毒的「狠」字多加了一點變成「狼毒」,一直「狼毒」了幾十年,不知費了多少勁才改過來,前車之鑒,不可不慎。

以上幾點都是咱看電視後想說而沒說的話,不知各位觀眾以為如何,是否也具有同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