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香港滿漢全席談到清宮膳食

最近一家日本電視台,為了攝製一部中國烹飪影片,在香港國賓酒樓訂了一桌滿漢全席,由著名模特兒達木麗莎主持,參加飲宴的有電視明星美濱子、影星天地稔子、作家小林西星、漫畫家東海林以及TBS電視台七位高級職員一共十二人。這桌盛筵吃了四十八小時,全部費用十萬元(摺合美金兩萬元),僅僅到各處採辦稀有的材料就用了三個月時間,動員了二十二位名廚,配置成七十道名菜,分成兩日四宴。

第一天午餐叫「玉堂宴」,菜譜是「鷓鴣肉糜」「瓮醞瑞蹄」「杏酪凝脂」「麒麟素胎」「高官燕喜」「天錫鴻厘」「金榜題名」「二甲傳臚」「龍運吉祥」九道大菜;晚餐叫「龍門宴」,菜譜是「雁塔題名」「御扇生香」「王侯扣冠」「回鍋大翅」「一掌山河」「雪菊瑞龍」「滿堂吉慶」「福祿鴛鴦」「琅殲鹿脯」「九如獻瑞」十道大菜。

第二天午餐叫「金花宴」,菜譜是「鳳池波暖」「維揚菁蜇」「夢筆生花」「泮水芹香」「太極宏圖」「力拔千鈞」「桂耳雀舌」「如意雙雞」「龍船海參」九道大菜;晚餐叫「鹿鳴宴」,菜譜是「龍鳳交輝」「紫帶圍腰」「袖掩金簪」「牡丹鳳翅」「崑崙網鮑」「海屋添籌」「燒蛤兒巴」「松鶴遐齡」「月影靈芝」「巨海皇鮮」十道大菜。

這四桌筵席一共是三十八道菜,加上「王母蟠桃」「上林春景」「漁樵耕讀」「爵祿封侯」「和合二聖」「三星拱照」「八仙過海」「五福獻瑞」八色用麵粉捏制的供品,另外還有四京果、四生果、四水果、四蜜果、四看果,總共是七十樣菜式。酒樓負責人表示全部菜譜是從古籍中考證而來的,餐具也特別遵古仿製,全部鍍金,所可惜者,猴腦一味格於香港法令,未能人饌……

照以上的說法,如果當初滿漢全席真的是這樣窮奢極欲,那我們中國豈不成為只圖享受、揮霍無度的民族,而不是懂得飲饌藝術的泱泱大國了。

我們先看轟動海內外的香港國賓酒樓這桌滿漢全席菜單。以菜式來說,既像念喜歌,又傺祝壽詞。當年滿漢全席,不管是歸光祿寺擬,還是由內務府定,能否把似通非通的詞句定為菜式名稱,實在不能令人無疑。當年廣州、港九、上海各地的廣東酒樓,遇到有人訂酒席請客,喜歡把菜式起些不倫不類的名稱,弄得精於飲饌的食客,也是一頭霧水,非得請教堂倌,否則為雞為鴨,是葷是素也分不清呢!

這次滿漢全席兩次午餐都是九道菜,兩次晚餐都是十道菜。照目前一般情形而論,一桌酒席上個九道十道菜,並不能算菜式太多,不過有些不經見的山珍海錯,像象鼻、雀舌、鯨魚、鯊肚、鹿尾等,紛紛入饌,弄得人眼花繚亂莫測高深而已。至於猴腦一味,格於香港法令沒能治饌享客表示遺憾一層,照一般人傳說,吃猴腦要把猴頭剃光,身穿錦衣,桌心開洞,嵌緊猴嗓,引錘一擊,大家掬血而飲;那種慘不忍睹的活劇,能列入莊嚴肅穆的國宴中嗎?

以筆者所知,中國歷代皇朝,對於宮廷飲食記載,大都約而不詳,就是近年民俗叢書出版的「飲食篇」,雖然說是集唐宋以來茶酒、肴饌、蔬果之大成,可也不能算是一套詳明完整的專著(因為有關清朝飲饌方面實錄,都未收入此篇)。

吳相湘教授說過,他曾經看過故宮珍藏的清代膳食檔冊,自乾隆以後,大都完全。每日帝王御膳進用時刻,膳品名目,治膳廚役姓名,用膳多少,臨時加傳膳品名目,用膳剩餘分賞何人,均詳列檔冊。另外清宮膳檔還有一項記載,是乾隆朝高麗國進貢各種海味,中有海參二百斤,總管太監奏報說:「奴才們侍候萬歲爺賞人用。」不交御廚做菜用而賞人,可見在乾隆時代,魚翅、海參都沒有作為天廚上食。所以有人說清官菜單,在乾隆以後才有魚翅列入,可能是不假的。康乾時代正是清朝物阜民豐的全盛時朔,屬國貢奉朝覲使臣,絡繹於途,當然國宴開的次數也最多,此時如果沒有靈餚珍異盛食上味,到了嘉慶道光,國勢已蹙,就是偶張國宴,款宴來使,恐怕也不會超過康乾吧。

有人說,慈禧晚年窮奢極侈,一道晚餐,多達一百二十八碗菜。同治元年十月初九穆宗即位,正逢慈禧萬壽,那時候她是母儀天下了,御膳房申初二刻在養心殿侍候的晚膳一桌,菜單上寫明用海屋添籌大膳桌擺黃膳單。火鍋二品:豬肉絲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十錦雞絲;中碗菜四品:燕窩鴨條、鮮蝦丸子、。燴鴨腰、熘海參;碟菜六品:燕窩炒燒鴨絲、雞泥蘿蔔醬、肉絲炒翅子、醬鴨子、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照這桌壽筵來看,所用材料,除了燕窩配用較多外,各種菜式一直在雞鴨上打轉,魚類無一人饌,魚翅僅僅列入碟菜熱炒。平心而論,比現在一桌鮑翅席還有所不如呢。

清朝膳食檔冊,筆者雖然沒有見過,可是從歷代名臣札記書簡里,時常有太和殿賜筵的記載。凡是年節萬壽,各項恩榮掄才喜慶大典,向例都要在太和殿大宴文武百官,同申慶賀的。要是逢到鄰邦屬國進貢來朝、平亂獻俘慶功兩項國之大事,才很隆重地舉行一次盛大國宴。賽尚阿著《雲笈七錄》里有一段形容國宴的奇蟊復麗說:「飾則鋪錦列繡,劍戟粲目;食則膳饈酒醴,甜醯紛投,清罄搖穹,鈞天樂奏。揚我天威,懷柔遠人。」可見當時國宴的水陸雜陳,絲竹並進,是別有深意存焉的。說句俗話就是擺擺譜兒,給他們來瞧瞧。

當年故宮博物院開放參觀,永壽宮曾經陳列一張宣統未出宮前早膳菜單,計開: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肉片氽小蘿蔔、鴨條熘海參、熘鴨丁、葛仙米、燒慈姑、肉片燜玉蘭、羊肉絲燜疙瘩絲、炸春卷、韭黃炒肉絲、熏肘花、小肚、鹵煮炸豆腐、烹掐菜、花椒炒白菜絲、五香絲、祭神肉片湯、白煮賽勒、煮白肉。這個菜單除了白煮賽勒不知是什麼菜外,其他菜式雖然有二十多種,大都粗劣平常,不成格局,甭說沒有駝峰猩唇八珍一類貴物兒,就是魚翅網鮑等普通海味,菜單上也不經見。一般人總認為宮廷飲饌是如何靡費浮誇,以此類推,就是早年宮廷大宴,也沒法跟香港的滿漢全席來比的。

民初清官里總管內務的,仍然叫內務府大臣。有一次舊任耆齡跟新任世續新舊交接,移交附冊有一份光祿寺《大宴則例要錄》,滿筵漢筵固然各分等類,就是滿漢全席也分上中全三等。上筵一百八十品,中筵一百五十品,全筵一百三十品。可惜當時看見清單的朋友基於好奇,匆匆翻看了一下,只記得上中全三種滿漢全席的品數而已。

民國二十二年筆者有蘇北揚泰之行,鹽商李振青前輩住在揚州金桂園飯館對門,振老藏有一軸乾隆南巡長卷,趁筆者到金桂園赴宴,堅約到他家品鑒一番。李府上代跟乾隆丁丑正科探花鄒奕孝有姻誼,手卷是當年的聘禮。這些工筆人物長卷,大都出自內廷供奉手筆,只要看畫的裝裱,金鉤鰈帶,玉瑁懸璜,就知是百年以上的內府藏珍了。在鏤漆描金的畫匣中,墊著一張黃色龍紋紙的單帖。上面字體都是木板鐫刻,然後印上去的,敢情是一張御用膳食禮單:乾隆畢生有十二次南遊,三下揚州,這張禮單雖然沒有註明年月,無疑是清簾南巡供應御用的一份食單。既然用木板刻印,一定印了若干張,料想是不會假的。單上開列:計大海十件、中海十件、小海十件、燒烤十件、鹵臘十件,蜜餞二十件、熱炒二十件、中小冷盆二十件、乾果十件、鮮果十件,共計一百三十件。附註另有看碟二十件,所謂看碟可能就是香港國賓的看果了。可惜這個單子,僅列件數品名,沒列菜名菜式,由此可知乾隆南巡,淮揚鹽商巨紳是如何地竭盡所能鋪張供應,比起朝廷大宴用的滿漢全席上筵,恐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了。民間傳說滿漢全席如何豪華奢靡,可能由此而來。

這次香港國賓酒樓把滿漢全席命名為「玉堂宴」「龍門宴」「金花宴」「鹿鳴宴」,全是科舉時代科考傳捷的吉祥話。其實當年只有「重宴鹿鳴」時是用「鹿鳴宴」,狀元及第賜宴名為「恩榮宴」,而且都不屬於滿漢全席範圍。「玉堂」「龍門」「金花」等名稱想必是酒樓方面現想現抓的名詞吧。予生也晚,既沒見過滿漢全席,更沒吃過,有關滿漢全席種種,也都是些東鱗西爪如是我聞,尚請各位高明有以教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