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平鐘樓的故事

北平從地安門往北,有兩座飛檐重脊,鴟甍丹楹,崔巍磔豎的高大建築物,就是鐘樓和鼓樓。

鐘樓最初是距今五百多年明永樂年間築成的。後來被迅雷閃電擊中失火,化為灰燼,一直到清乾隆十二年又重建的。

鼓樓的歷史比鐘樓更久遠,是元朝至元九年興建的,元人稱它為「齊政樓」。每月朔望商販雲集,百戲雜陳,跟後來東西兩廟(隆福寺、護國寺)大家趕集一樣熱鬧。明朝永樂皇帝對於上元鬧花燈特別有興趣,後來指定鼓樓一帶為元宵鬧花燈的集散地,把鼓樓雉門礎壁又重新丹堊彩繪一番,索性把這條通衢大道也改稱鼓樓大街。一直到民國三十五年鼓樓大街依然是北城最熱鬧的地方。

現在時代進步,大家看鐘鼓樓已經不合時用,純粹是擺樣子的兩座裝飾性建築了。其實古代沒有鐘錶,宮廷里有日晷月晷銅壺滴漏校正時刻,一般老百姓就全靠鐘樓鼓樓擊鼓撞鐘來對時了。筆者幼年時節,午夜夢回,漏盡更移的時候,還聽到過淵淵鐘鼓,彷彿還是前此不久的事情,但是仔細一算,已經是一甲子的事了。聽說清代光緒年間還有人專司其事,逢更必報,到了宣統時期,才把報更也免了,只在交子、正午擊鼓撞鐘兩次而已。撞鐘擊鼓,鼓是配合鐘聲的,每次撞鐘五十四下,傳說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晝夜加起來是一百零八響。夜靜更闌的時候,鐘聲及遠,可達四十里。

到了民國初年,午夜鐘聲雖然照撞不誤,可是每天日正當中就改成鳴放午炮啦,一聲巨響以便全城的人對時。

在鼓樓後鐘樓前的空場上一直放著一口形態古拙綠銹斑駁的大鐘,據說是元朝的遺物,鐘樓上掛的那座大銅鐘,是後來明或清朝所鑄用來報時的了。這口銅鐘高達三米五六,比兩個人還高,有八寸多厚,吊在一座龍頭蟠木的架子上。一般鐘聲都是發出「當——當——」的音響,可是北平鐘樓這座大鐘,發出的尾聲是:「要鞋——要鞋——」關於這口大鐘,北平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某一朝皇帝要鑄一口大鐘,結果第一次鐘沒鑄成,於是把昕有鑄鐘高手彙集起未合鑄,接二連三地都失敗了。北平城裡城外鑄鐘的人幾乎沒人敢承應這一樁鑄鐘工作,皇帝只好降旨徵召妙手良工。後來有一位老銅匠應徵承鑄,經過若干天,用盡了一切方法,鍾還是鑄不成。眼看限期一到,這種徵召工作,如果不能剋期完成,輕則充軍,重則砍頭。老銅匠只父女二人,相依為命,於是回家跟女兒訣別。父女二人在悲痛難過之下,這個姑娘一定要跟父親到現場去看看鑄鐘的情形,老銅匠萬般無奈,便把女兒帶到熔化爐旁邊觀望。誰知就在最後一爐銅汁將近熔成的時候,女兒忽然縱身一躍,跳進洪爐,等她父親起身搶救,已經來不及了,僅僅抓住了她的一隻鞋。女兒投爐自焚之後,那一爐銅汁倒進模子里居然鑄成了一座宏達遐邇的巨鍾。巨鍾鑄成之後,自然是龍顏大悅,不但老銅匠免了殺身之禍,而且協助工作的一干工匠也都得到厚賞。可是每當敲鐘的時候,老銅匠便想他以身殉鐘的愛女,對愛女的幻象跟鐘聲合成一種奇特的響聲:「鞋——」老銅匠跟同事談起鐘的聲音,大家也都清晰地聽出鐘聲是「鞋」,再輾轉傳到上九城的居民耳中又變成「要鞋」。直到如今,凡是老北平都知道這段故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