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紫禁城的小掌故拾零

上次寫紫禁城小掌故忘了談談養心殿了。養心殿原是明代的建築,雍正時候把這座殿大興土木加以修繕,抽柱換梁形同改建。養心殿在內廷地勢非常之好,內近永壽、翊坤、延禧、儲秀、長春、咸福、康華西區各官。

每逢重大慶典:如慶賀元旦,皇帝登祚,帝後萬壽,頒發詔書,遣將出征,掄元大典,都要在太和殿(就是俗稱的金鑾殿)舉行隆重儀式,從養心殿出月華門或隆宗門都離太和殿不算太遠,所以雍正以後歷朝皇帝就常在這座殿堂里召見大臣,引見官員,甚至於小型的慶典賜宴也在這裡舉行過。辛亥革命後御前會議清廷下遜位詔書,簽訂優待皇室條件,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君主制度就是在那裡舉行的。

養心殿有東西暖閣,西暖閣是皇帝批閱奏摺的地方。牆七掛著當時全國各省四品以上文武官員出身銜名牌。為了避免侍從人等的偷看,所以在名牌外面又加裝一道活動木板牆,平時加鎖遮蓋起來。乾隆對字畫碑帖是有特別愛好的,既然喜歡在養心殿辦公燕息,於是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殉寫的《伯遠帖》等稀世珍寶,都度藏在西暖閣內室,這間內室命名為「三希堂」,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據說乾隆愛梅有癖,當時在屋外栽植了不少異種梅花,起名叫「梅塢」。道光是清朝一位最簡樸無華的皇帝,即位之後不但把梅塢廢了,而且把屋內窗欞隔扇上那些締綉婉約的梅花雕飾一律拆除,更換其他式樣花。據傳說道光備位皇儲時期,有一段傷心戀史,與梅花有關,以致終身厭惡梅花,所以他的起居地方當然不要梅花式樣,以免觸景傷情了。說者如此,咱們就姑妄聽之吧。

養心殿東暖閣是皇帝齋戒時的寢宮,光緒幼年,慈禧就在西暖閣垂簾聽政。養心殿後殿,東邊「體順堂」,是帝後內廷里臨時寢宮;西邊「燕喜堂」,是妃嬪們憩息處所。東西兩殿雖然木屬於正式內宮,可是儀注起居,可以比照行宮一切從簡,所以有些皇帝都愛在此暫住。宮監們私下裡耳語,也管體順堂叫安樂窩呢!

永和宮所存的外國鐘錶,大部分是清代乾隆、嘉慶輸入的英、法、瑞士產品。歷經二百多年,這些東西已成了稀世之珍,就連原產地也不一定能找到這樣技巧驚人的鐘錶了。永和宮東配殿有座更鐘,西配殿有座廣鍾,凡是到故宮參觀鐘錶的大眾,對這兩座鐘可能都沒十分注意,其實這兩座鐘才是咱們中國人的傑作呢。

東廂的更鐘,是一座一丈五尺高由造辦處製造的巨型座鐘。這座鐘不用發條,要循著扶梯走上鐘樓,絞起幾個幾十斤重的鉛錘,鍾才走動。白天它用響亮的鐘聲打點報刻,夜晚它用悠長的聲音報更。最妙的是隨著鐘上標誌的變換,它能把任何季節的晝夜長短分得毫釐不爽,有些外國鐘錶專家看了之後,認為在那個時代,有如此精算術理,也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座兀立在東配殿看著不十分顯眼的更鐘,誰又知道,有了它,才把幾千年來夜間更漏報時取消呢!

西配殿也有座高高的廣鍾,據說是廣東製造,由一位兩廣總督呈獻的,僅僅運費跟押運官弁技工的盤纏就用了上萬兩銀子的開銷。這座廣鍾,除了標明時、刻、分、秒之外,在鐘面上還能指示出農曆的二十四個節氣,中國傳統的星宿的命名——二十八宿列星的變化,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地球赤道斜度的不同,以及日期、月份、星期等等。鐘的頂上層是一座鏤鑿精細,鍍金框,四面鑲嵌厚水晶的亭子,亭子里有一朵三變寶石花,交時交刻不但花朵能夠變化,而且底座有一套小機器,交時交刻會響起群籟競奏音樂和百鳥朝鳳的禽鳴,在兩百年前居然有那種複雜精確的技藝,難怪歐美人士到故宮參觀也都嘆為觀止。

光緒的瑾貴妃原來是住在咸福宮的,清廷遜位之後,宣統年幼,宮裡一切都由瑾貴妃主持,當時內務府大臣那桐、世續、紹英、奎俊一班人認為,永和宮是康熙年間重建的新宮,玉宇璇階,軒敞美備,改建後是座吉祥宮(沒有帝后妃嬪在此宮身故),所以力勸瑾貴妃遷官。瑾貴妃在永和宮住了將近十年,在宣統出宮前不久,瑾貴妃就在永和官里病逝。梓棺寂居宸宮,一直未能復土安葬,後來經過清室善後人員多方交涉,才把瑾貴妃靈櫬發引出宮附葬西陵。故宮開放之後,才把永和宮闢為鐘錶展覽室的。

內務府的造辦處,就等於現在政府的工務部門,處里是五行八作網羅靡遺。當年奎俊(樂峰)雖然是翰林院出身,可是他曾任內務府大臣,他接任之初很想把內務府內部好好整頓一番,尤其是造辦處魚龍混雜,在乾隆時期各色人等有八九百人之多,就是到了同光時期還有五百之眾。玉器作(雕磨新舊玉器)、銅器作(銅器工藝、響銅、亮銅、仿古錫器)、牙子作(門窗桌椅花牙子)人手最多,約佔半數。最妙的是硯工、墨工,也各有十名在處里當差。

據說清官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老艦矩,就是阿哥們從開筆描紅摹字起,一直到幸承大統即皇帝位,都得用未經使用過的新硯台研墨。每一位新主登基,內務府就得由造辦處置備大小二三十方端硯,專供新皇帝使用。也就是前一位皇帝使用過的硯台,續承大統的嗣君,絕對不準使用,當然歷代相傳的古硯不在此限。硯石出在廣東的端州,安徽的歙縣。硯工的手藝自然也以端州、歙縣最為高明精細,可是造辦處的硯工,不斷製造新硯,修整古硯,見多識廣,所以造辦處制的硯台,不但閏肆呋麗,而且淵懿秀逸。早年進京的試子如能得到一方,無不視同瑰寶,必定高中無疑。自從造辦處撤銷,這般老硯工不願南歸,大都流落到了琉璃廠各大筆庄,仍操鐫制修理生涯。筆者曾經看過陳石遺前輩得了幾塊端石,經過造辦處的硯工之手琢為端硯,雕雲九彩,螺眼呈斑,名手鐫裁確實不同凡響。

至於造辦處的墨工來源,談起來也是歷史悠久了。據傳沅叔(增湘)丈在中國畫會演講談到古墨,他說:在魏晉時代寫字才發明墨丸,制墨工藝,最早是河北易縣、定州制的墨最好,到了南唐歙州李庭畦父子把制墨工藝集其大成,歙、徽、婺源制的墨統稱徽墨,其名乃彰。易縣、定州雖然是墨的發祥地,反而漸漸湮滅沒人知道了。乾隆年問,有一次清理內庫文房,發現明朝遺留下來的碎爛古墨,都是些繽彩黝柔不可多得的精品,乾隆認為棄之未免可惜,於是發交造辦處重新籌造。而造辦處素來沒有這類工匠,只好派專人南下徽州,重金招聘一批墨工高手,進京承應。結果制出的墨確實堂皇典雅,於是各鐫嘉名,不過墨工在邊框上各鐫有「再制」兩個極小的楷字以資識別。這種墨比清朝制墨品質都高,後來這些墨有一部分流散坊間,金拱北、周肇祥兩位畫家曾出重金收購,這批再制古墨落入他們兩位手中的,為數不少。所以這批墨工也就成為造辦處固定名額啦。

另外有一個古月軒,是專門製造小件精細瓷器的。乾隆對於古月軒非常重視,關於設計、材料、式樣、用料,皇帝時常親臨指點,弄得造辦處官員手足無措,一些工人時覲天顏,無形中古月軒變成乾隆自己指揮。乾隆年間古月軒產品,就拿鼻煙壺來說吧,底足連一個沙眼都不容易找得出來,可見當初品質管制是多麼嚴格精細了。

袁項城妄冀非分,強謀帝制,改元洪憲。有清宮內監,討好項城,告訴他古月軒有一批已領未用的寶石料子,項城席捲庫存,燒了一批洪憲瓷,溫潤縝密,光澤透明,中外藏瓷名家,爭相搜求。其中精品比康熙雍正名窯產品價值更高,料子考究,手工細膩,當然受人歡迎啦。

如意館成立之初也隸屬內務府,可是不列入造辦處,因為如意館有點兒像前朝的畫苑,承值的都是些能書善畫的詞臣學士,可是擅長描繪的畫工也不在少數。因為歷代皇帝尤其是乾隆時常臨幸召對,所以如意館等於皇帝自己指揮。

我們逛故宮各處宮殿,時常看見皇帝宸翰,后妃御筆,一筆的龍虎,工筆的福壽,前後窗戶總要掛幾方裱好木框灑金箋的春聯。繪畫方面以屏幅為多,不是大青綠的歲寒三友,就是工筆著色的四季花卉,奇怪的是山水人物則少而又少。乍看那些字畫,論字不管是哪位后妃寫的都是凝厚純正,端嚴委婉;看畫無一不是清新華貴,色彩柔麗,總認為妃耦宮閨果然文秀質雅,卓越天生。

其實字不論大小,體不分真草,全是如意館供奉把字寫好,由巧手工匠做成雙鉤粉漏,印在紙上的,寫字的人只要墨飽筆酣照粉漏一描,立刻就是一幅精品。至於繪畫比寫字還要簡單,整幅畫面布局著色,完成八九並且裱好,畫面僅僅留下一枝半葉沒有著色,再不然就是用藤黃點點花蕊,胭脂描描花瓣,就算大功告成,可以頒賜臣下了。

至於真有天直聖明,才華並茂的皇帝或后妃,興之所至親筆法書繪畫,可以說少而又少,誰要能得到一幅,那就太難得,可認為是稀世之珍了。

當年每逢端午,有些王公大臣榮膺懋賞,頒賜御筆「恨福來遲」硃砂判兒,那是整幅畫兒早已畫好,留著判官雙睛未點,「恨福來遲」的蝙蝠未畫,硃砂筆兩點一勾,判官的雙睛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