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關心自己的利益問題

規劃要長遠,拿錢要及時。

職場裡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做抉擇的時候。有些決定做的好,人們就平步青雲,從此踏上順境。但有些決定做的不好,卻會落入陷阱,甚至永世難以翻身。

所以,如何在職場里做抉擇,就成了一門高深的學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任何決定都是正確的。

但職場里事情千變萬化,每一分鐘都在發生著改變。而且這是個由人組成的場所,每個決定都可能會在別人身上造成不同影響,各種力的回饋,將使你迷失方向。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斷呢?有沒有一條固有的法則,可以讓我們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在職場中做任何決定,都有一個大原則,那就是利益。職場就是個利益交換的場所,你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和利益息息相關的。

你做事情,不是觸犯到利益,就是增加利益。想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與利益完全無關,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在做抉擇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其次要考慮的是上司的利益以及有沒有觸犯到別人的利益,最後考慮的才是公司和集體的利益。至於同事利益,根本無需考慮。

唯有把利益作為大前提來考慮問題,這才能使你不會受到傷害,也不會從根源上令你做錯決定。

什麼是利益?其實就是讓你實現職場理想的各種好處。

譬如你的職場理想是掙錢,那麼每一分合法來的收入,對你都是利益。譬如你是想要升職的,那麼每一次的提拔都是最大的利益。

總而言之,你在職場上拚命的攫取利益,目的只是為了實現職場理想。

所以在你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先拷問自己,究竟這個決定能不能帶你實現理想,究竟是距離你的理想遠還是近?

當然,不可能每一個決定都讓你靠近理想,有時候也需要迂迴和以退為進,但每個人的心裡必須要有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所做的決定、所走的每一步,和職場理想有什麼關係。

職場的大滿足就是理想的大實現,任何決定都要圍繞此展開,否則就是毫無道理的。

有些人想事情喜歡說計畫,這當然沒錯。但計畫往往很小,而規劃才是長遠的。

在職場中,你做決定時,需要有長遠和短淺兩方面的考慮,長遠的就是規劃。

人的職場生涯,大概三十到四十年。而如果我們在做重大決定時,只考慮一年甚至幾個月的事情,那顯然目光短淺。

因為職場中具體的事情都是在時刻變化的,反倒是長遠的趨勢不改。

趨勢是由行業和更大的環境來決定的,並非職場里那幾個人能夠動搖。所以你只是考慮眼前幾個月,可能反而會失算,而想清楚長遠的趨勢,才有更大的把握。

而更重要的是,你現時所做的決定,並非是為一時一刻服務的,而是為實現你整個職場理想服務的,也就是,每個決定都服務於幾十年的生涯。

如果你不站在一個很長遠的角度來做規劃,那麼你可能只會得到眼前的一點好處,卻離你的職場目標越來越遠。

要記得,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職場理想,而不是在幾天內過的很好。

高手為何是高手?因為他們謀篇布局幾個子,就能夠改變幾十年的命運。

就算沒有這樣的能力,那你們也要有這樣的眼界和格局,因為這是橫亘終身的事情,絕對不可馬虎。

做決定有長遠的考慮,自然也會有眼前現實的考量。這個考慮就是拿錢要及時。

拿錢的多少,是職場中最現實的利益,也是很多人的職場目標。

為什麼拿錢要及時呢?

因為錢這個東西過於敏感,在職場中是最看得到摸得到的,所以爭搶的人也最多。今天在你眼前的錢,如果你不拿,下一秒必定被別人搶走。

而遠在天邊的錢,就算你巴巴的一心想要,可到時候卻不一定是你的。

俗話說:「沒拿到手的錢都不算錢。」

所以,錢這個東西,一定要及時到手才算數,至於天邊外的承諾,不妨讓別人去爭奪,你連想都不要去想。

很多人失敗的原因,就是以為最多的錢都是在遠處,所以不拿眼前的利益,反而相信別人對長遠的承諾。

可等到那一天,他卻連一分錢都拿不到,而曾經擦身而過的那些,都早被別人揀走了。

目光的確是要長遠,但卻不在錢這個事情上。

但有些事情,卻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你想要長遠規劃,卻必然會丟掉眼前的好處。想要把錢抓住,卻勢必會影響未來規劃。

這種情形下,如何抉擇呢?

其實一直都在說,職場中並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任何一個道理,都是要先領會,才能運用到事情上。

這才是大道無道,因人而異。

譬如說,你是一個剛剛到職場的新人,當你面臨著兩難問題時應該怎麼抉擇呢?

很簡單,對一個新人來說,他最重要的是站穩腳跟,以圖未來的發展,對他來說,錢只是個很小的利益,而未來卻很長久。

而且,能放在新人面前的錢也是很少的,最多夠用幾個月乃至一年,但如果未來規劃好了,以後能碰到的錢,恐怕是目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種情況下,選擇就順理成章了。

再譬如,對一個快要退休的人來說,他的未來已經就在眼前,根本就沒有什麼職場將來可以規劃,那麼他就沒必要去選擇長遠規劃。而等到他的位置上,能夠遇見的錢數目必然可觀,當然是先落袋為安。

其實道理都是相同的,就是以利益為綱,以職場理想為目標,相互權衡,看眼前的和將來的,究竟哪一個對實現你的目標更重要。

以此選擇,便一定不會錯了。

案例:

「好人家」的合作方案,是華東大區今年最肥的一塊肉。所以鮮於不惜做壞人,也要把王小峰這個方案制定者給排擠出去。

其實,鮮於對王小峰的所作所為,旁人早就心裡有數,只有王小峰自己才當局者迷。只不過旁人都嫉妒王小峰的成績,故意都沒有提醒他,眼睜睜的看著王小峰落入人財兩空的境地。

當王小峰被排擠出項目組後,華東分公司內,不少人都對這塊大蛋糕垂涎三尺,尤其是馮暉,當初他對方案投入心力最大,也抱有極大的希望,後來被王小峰超越,還很是不忿。

如今機會來了,馮暉當然想重振旗鼓,不說拿下項目,至少也得插一腳進去,不能把好處都讓鮮於一個人獨吞。

但現在,馮暉已經落了後手。鮮於和他的小西區成為項目主導,而且主體方案都已經寫完,他想要插手很是困難。

所以馮暉便想了一個計畫,準備動用三招,以便讓自己能分到一杯羹。首先是獻策,馮暉準備將自己商業方案中關於營銷管理的細節全都送給鮮於,讓他能夠完善整個方案,這是給鮮於的好處。

其次是奪勢,馮暉準備和林叢做一個交換,把自己手上的超級大客戶讓給林叢,而讓林叢將一些關係以及「好人家」的高層資源移交給自己。反正林叢也不參與這個計畫,這些資源對他沒用,還不如拿到幾個客戶來的實在。

最後是造勢,馮暉專程給遠在北京總公司的張宇寫了電子郵件,希望能獲得他的支持。馮暉想讓張宇在總公司內製造一些輿論,就說該方案沒有馮暉是不行的,只有馮暉才有搞好連鎖渠道的經驗。先在輿論上既成事實,然後再慢慢的與鮮於談判。

馮暉仔細揣摩各方面的心理,覺得自己勝算很大。未來「好人家」的項目拿下後,鮮於必然是掛名的總負責人,而胡柏和馮暉則可能成為副手具體執行工作,但胡柏能力不夠,在執行過程里會疏漏百出,若假以時日,馮暉一定有辦法將胡柏擠出項目組,這樣馮暉的功勞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比起現在肯定要好很多。

計議已決,馮暉便準備依此實行。

但就在他準備獻策鮮於並要和林叢進行交換談判的時候,張宇卻突然趕了回來,專門把馮暉給攔下。

馮暉看張宇急匆匆的,還不明所以:「張副總,出什麼事情了?」

張宇:「小暉,我看了你給我的郵件,是專程攔你來的。」

馮暉驚訝:「攔我什麼?」

張宇:「我已經看了你的計畫,三個辦法都很好,如果施行了,雖然不能拿到項目主導,可分一杯水喝是沒問題的。」

馮暉笑:「那不是很好,這是今年最大的項目,只要我能插手進去,就比現在好很多。」

張宇搖搖頭:「你為什麼這麼想參加''好人家''的項目?」

馮暉本來一笑了之,覺得這麼簡單的問題壓根不需要回答,可看張宇的樣子,卻是非常認真,馮暉無奈,低頭想了想說:「其實我不是拍腦門,而是專門考慮過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