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是一場出生入死的交換

積攢許多年

我終於煉成一隻世上最香艷的木瓜

今朝我將被拋擲

自此之掌進入彼之手

我將以滿懷香艷換回一塊碧綠的瓊琚

為了這場驚世交換

我已掙扎多年

多年裡

我以青澀為汁、痴心為籽

一忍再忍

忍受世間慘白寂寞

只為了這一剎那碧綠

你不必贈我以歧視

你敢說你的愛不是為著交換

交以寂寞

換回碧綠生機

你將木瓜投贈我,我拿瓊琚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瓊瑤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李投贈我,我拿瓊玖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在《詩經》里,這是又一首活潑的詩。它描寫的當是一場剛剛興起的愛戀,情人之間的關係還停留在互相表白心意的階段,有掩藏不住的歡喜和刻意的距離。兩心之間的靈犀還欠最後的互通,因而借了事物來通好。

詩歌的意思是說:他送我木瓜,我拿佩玉還報他;他送我鮮桃,我還報他瓊瑤;我拿東西還報他,並不是為了「還報」,而是表示和他長相好。

這一首詩,也有不同的解。

漢代的《毛詩序》云:「《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

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

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

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

《詩集傳》云:「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

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恆的批駁,《詩經通論》云:「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

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

《木瓜》一詩,尚有章句結構上的特色。

首先,完全迴避了《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而換以交錯的三字和五字,這種句式的參差造成一種跌宕的韻味,使詩歌的情感更顯起伏。

其次,語句幾乎完全重複。

每章的後兩句一模一樣,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差異大致也就像橘與柑、橙。

這樣誇張的重複在整部《詩經》中也並不很多,因而在讀者心理上形成重疊的意趣及享受。

詩中所寫的「投瓜報琚」是古代青年男女選擇對象的一種社會風俗,大概源自原始社會,今天西南少數民族中還可以看到這一遺俗的某些影子。

古時未婚的女子有了意中人,大可向男子投擲瓜果以引起他的注意,那個被投瓜果的男子,如果也中意她,便解下腰間的佩玉來贈送她以定情。

六朝的潘岳因為貌美如花經常受到女子投瓜的騷擾。

漢秦嘉《留郡贈婦詩》有「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之句。

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敢忘桃李陋,側想瑤與瓊」,已經將《木瓜》詩視為男女贈答了。

而南朝宋人何承天《木瓜賦》更說「願佳人之予投,想同歸以托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瑤而匪報」,則且以木瓜為定情詩矣!

跟此詩基本同意的是《詩經?大雅?抑》,中「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並因其簡單成了「投桃報李」的成語,後世普遍用來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與木瓜、佩玉的不同質同值而言,桃李顯然更加對襯,更顯得公平。但不論怎樣,兩首歌都唱著一種看來很美好的情誼交換。

再美好,也是交換。能夠交換的還有很多。

政通人和、為春秋初期大國的衛國君主武公姬和,因治國開明,廣聽眾議,多納雅言,以為施政參考,深得百姓稱頌與愛戴。

回顧自己的政治生涯,武公在詩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為舉止,既善且良。謹言慎行,不失禮儀,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則眾人皆以君作則矣。人以桃饋我,我以李報之,乃合乎情理。」

英明神武的衛武公將治世的圓滿歸功於桃李式的公平交易。

因為成效顯著,桃李的原則被廣泛的應用。

齊國的孟嘗,花費千金養了三千門客,每日鐘鳴鼎食,歌舞昇平。因為他肯付出,因此每逢危難必有「雞鳴狗盜」之徒挺身而出,也因此孟嘗才會自秦王的虎口脫險,才會在不容於齊王、眾叛親離的時候受到薛地老百姓的夾道歡迎。

以金錢換取性命,孟嘗的木瓜換得了昂貴的佩玉。

而呂不韋心機更深,這位傳奇人物為了巨大的政治夢想,出人意表地傾盡財產,更將自己畢生最愛的妾趙姬獻給了尚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

巨大的投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呂不韋終以一介商人封相,實現了他躍上金枝、商而仕的野心。

投桃報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說到愛情上,最完整美好祥和的愛情,也必遵循這條桃與李交換的原則。若不然,得到的只能是喧囂之後深淵般的寂寥。

張愛玲曾這樣寫項羽和虞姬的故事。

當年虞姬跟隨項羽征戰,苦心孤詣做他背後的女人,最後還美人自刎,完成對項羽的鐘愛流連。

但其實,虞姬的心裡有一把交換的尺子,她思量過,才選擇了這樣壯烈的消亡。

「——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她將穿上宮妝,整日關在昭華殿的陰沉古黯的房子里,領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裡面的寂寞。她要老了,於是他厭倦了她,於是其他的數不清的燦爛的流星飛進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絕了她十餘年來沐浴著的陽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輝,她成了一個被蝕的明月,陰暗、憂愁、鬱結,發狂。當她結束了她這為了他而活著的生命的時候,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淑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一隻錦繡裝裹的沉香木棺槨,和三四個殉葬的奴隸。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因而,「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膛。項羽衝過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還緊緊抓著那鑲金的刀柄,項羽俯下他的含淚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緊緊瞅著她。她張開她的眼,然後,彷彿受不住這樣強烈的陽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們。項羽把耳朵湊到她的顫動的唇邊,他聽見她在說一句他所不懂的話:

『我比較喜歡那樣的收場。』」

一名美艷女子跟著赳赳武夫闖蕩,為的什麼?

無非是愛。

她愛他,因而肯跟他過刀頭舔血的生涯。她交出了夾雜風沙的嫵媚來換取英雄的不離不棄。

但當四面楚歌聲起,他快要成功或是失敗的時候,虞姬做了決定。她決定用一個永久的收場來作為結束。

項羽敗了,她不必面臨被漢軍藏色;

項羽勝了,她也不必忍受色衰愛馳的蕭瑟。

其實虞姬原不用這般痴心,即使被劉邦擄獲,同樣是跟另個英雄度餘生,戰火瀰漫之時,女人不見得要同男人一樣堅守立場,始終不過,她僅是項羽身邊的女人,而這樣的女人多的是。

就算將來死於「某妃」,到底也可風光大葬,不枉青春時光的躬奉。

但虞姬卻喜歡那樣的收場。

她偏偏要多愛一點,多付出一點,這一點註定了她的悲哀。

同樣,許多對愛的失望都因為這原則的喪失。

年輕的時候,慣常是用神聖的眼光來看待愛情的,甚至神聖到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以為愛就是付出,以為付出就是一切,以為一切就是無怨無悔。

因此製造出許多愛情悲劇來。

從古代的抱柱而亡的尾生,到東南西北的望夫石。總有一方付出得少些,否則另一方不至於油枯燈盡也沒有獲得。

或許真的毫無怨言,但生命已經完結,連堅貞的機會都喪失了,執著得不划算。

真正的無怨無悔是很少的,多的是錙銖必較,將木瓜與佩玉拿來稱彼此付出的斤兩。

愛原本就是交換,即使口口聲聲「用我的真心換你的真心」,難道心與心的交換便有不同?一般的,若是付出了沒有回報,那顆付出的心也會抽身離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