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火性格 陽火性格

現代人說到「禮」,都會想起封建禮教,想起那些繁文縟節,覺得禮是約束人的東西。

禮真的能約束人嗎?當然能!《論語》里常講「約之以禮」,就明言,要用禮來約束人。從「禮節」這個詞本身來看,節有「節制」的意思,這也表明禮就是用來約束人的。

約束人,就不好嗎?未必!

我有位留學生朋友,本來是研究西方哲學的,後來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但他崇尚自由,在談到孔子所推崇的周禮時,他很不以為然,說這東西約束了人的自由。我問他:「你究竟想要怎樣自由呢?誰能擺脫一切約束呢?地球的引力把我們束縛在地球上,難道我們也要擺脫這個引力去尋找自由嗎?」

「這是自然的約束,我們沒有辦法。」他說。

我又說:「你們國家的法律很健全,這對人不也是約束嗎?」

「這是社會的約束,我們也沒有辦法。」他說。

我告訴他:「我們中國的禮,也是自然的、社會的約束,它把你束縛在正確的軌道上,你偏離了這個軌道,只能吃虧。而順著這個軌道走,你會走得很輕鬆,很順利。你是願意怎麼走呢?」

這個軌道,是古人經歷了很多成功和失敗後摸索總結出來的。有的禮,我們初看來,可能會覺得有些接受不了,但從長遠來看,依照這個禮去做,比我行我素、另闢蹊徑要好很多。

中國的法律自古以來就不怎麼健全,這是因為有禮在約束著人們的行為,所以,一方面,犯法者少;另一方面,有禮在約束人,就不需要那麼多法律去約束人了。

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夫之為姦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

(《孔子家語·五刑解》)

所謂設防,就是制定法律和刑罰,防止有人幹壞事。雖有法律,但貴在無人犯法,不需要用刑。人為什麼會幹壞事呢?因為窮。為什麼會窮?是因為不知節制。人窮的時候不懂得節制自己的行為,就會鋌而走險,去偷去搶;人富的時候不知節制,就會奢侈浪費,到頭來還是窮,窮了他又會去犯法。如此惡性循環。

所以,需要用禮來節制人們的慾望和行為,這也是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經常講「禮節」,而禮,就意味著約束,意味著節制。長期在禮節的約束下,內心和行為都有節制,人就會變得溫婉含蓄,這就叫「涵養」。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總會給人好印象,這正是陽火性格。

15-30歲是我們培養陽火性格的最佳年齡段。這個年齡段,對於一個人來說是至為重要的,它是人生的一個起步階段。他要脫離幼年時期家人的關切和呵護,成長為一個持家立業、獨當一面的獨立的人。那麼這個階段的人都哪些性格特徵,又需要去完成哪些事情呢?

孔子曾經說自己是「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至於十五歲和三十歲之間又幹了些別的什麼,孔子沒說。我們也可以推斷,在這期間,孔子除了「學」,的確沒幹什麼別的。

學什麼呢?中國人常講一句話:「讀書明理。」首先是學「理」,學各種道理,有世間萬物的道理、人情世故的道理、藝術文章的道理、政治經濟的道理,等等,也就是方方面面的知識。而明理,正是陽火性格的特徵。所以,明理的衝動,可以使人儘可能多地學習更多東西;而這個學習的過程,也會培養人們的陽火性格。15-30歲期間,人如果能在這個良性循環中,既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又培養了通達明理的陽火性格,那是再好不過的。

在這個年齡段,我們不但要學習各種知識和道理,還要學「禮」,也就是行為上的各種準則。一個人在15歲之前,可以不知禮節,可以犯各種錯誤,因為你年齡小,大家會原諒你;但到了15歲之後,再不知禮節,別人就會對你投來異樣的目光了;到了30歲之後,再不懂禮節,所有人都會覺得你沒出息。因為,「不學禮,無以立」!連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禮節都沒有,「三十而立」就有困難了。

時常會聽到很多人在抱怨說,自己都快三十而立了,卻什麼都沒有,沒有房子,沒有車子,也沒有好的工作。但這些東西,並不是一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就能掙來的。即使你能掙來,把這寶貴的時間用在掙錢買房子、車子上,而不用在學習上,我也為你可惜!因為,房子、車子雖價值不菲,但跟一個人的學識、閱歷和品格相比,它們如同糞土。只有後者,才永遠是你的,誰都拿不走。

我們在這個階段培養陽火性格,並不是要讓人做出多成功的事業,也並不是讓他表現得多完美。在這個階段,不管你的經歷和學習是什麼樣的,不管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其實都是在學,都是在我們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成人路上往前邁進,都是在照亮我們的人生。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只有過了學習最佳年齡的人才能明白這句話的分量。很多年紀大了的人都有這種體驗,年紀一大,要學點東西可難啦,知識記不住,想培養一點好習慣、好品格則更難,很多東西都成型了,根深蒂固了,扭轉不了了!而15-30歲期間,是人生中屬火的年齡段,人精力旺盛、激情滿懷,這最美好的階段,應該用在學上。學「理」,充實自己;學「禮」,規範自己。

我有個朋友,有很成功的事業,在京郊買了很大的別墅,把父母、岳父岳母都接來住在了一起,和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在一般人看來,親人們住在一起,生活條件又那麼好,本應該和和美美。實際上,起初的確如此。可時間長了,摩擦也就慢慢產生了:妻子肯定跟公婆要疏遠一點,孩子則更喜歡爺爺奶奶,有點疏遠外公外婆。慢慢地一家人形成了兩大陣營,誤會和猜忌越來越多,有時候甚至難免爭吵。面對家裡的矛盾爭吵,我這位朋友不勝其煩,他試圖調解,但無濟於事,大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他無所適從。既然解決不了問題,索性,他採取逃避政策,整天在外面忙工作,以此逃避家裡的紛擾。但逃避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後來,他的父母一氣之下回老家了,岳父岳母也離開了他們的別墅。老大的房子里,只剩下一家三口,冷冷清清。

也就是在他家那冷冷清清的房子里,我們一起喝酒,談起家事,我說:「這事得怪你啊!」這就好比一個企業出了問題得怪高層,一個家庭出了問題,當然得怪一家之主。怪他什麼呢?不怪別的,就怪他的性格中缺了一些陽火。

火對應著一家之長。一家之長是什麼人?一家的主心骨,頂樑柱。以前的大家庭,家長往往是老太爺、老太太,現在的家庭變小了,家長便是一家的頂樑柱:男主人。

陽火性格的人因明理而懂得節制,懂得剋制自己,懂得去權衡利弊。陰火性格的人,因不明理而爭理。在陽火的人那裡,明理並不是為了爭出個誰對誰錯,明理也不同於「弄清本質」。一個事物有很多本質,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本質,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樣,自然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於是大家開始爭理。為什麼有的人家一家人總是吵吵鬧鬧?就是因為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爭理。這是就需要在火位上的一家之長能夠明理,洞觀全局。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雖然難斷,但又不能不斷,判斷誰有理誰沒理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長身上。所以,一家之主必須具有較多的陽火性格,明辨事理,在家人之間給出一個正確的判斷,然後去調節矛盾,化解矛盾。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全家其他人都可以用「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不去判斷家裡的是非,唯獨家長不可以。當然,「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言外之意是:一家之中,除了家長,任何人都無權對家事妄下結論。這樣,家長的責任可就重大了。

而缺少這種陽火性格的人,就像我的這位朋友一樣,只知道躲避。沙漠里的鴕鳥每次遇到危險都會把自己的腦袋埋到沙土裡去。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肯定會覺得鴕鳥笨,這樣躲起來並沒有避免危險的發生啊,如果有野獸過來,它還是會遭到滅頂之災。但是不僅僅我的這位朋友,很多人在處理家庭關係時,都是採用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興趣,有不一樣的性格。對於所發生的事情,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感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作為一家之長,卻認識不到這種不同,不能及時地解決這些矛盾,那麼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作為一家之長,要能夠主動培養自己的陽火性格。家是需要用心來經營的,更不用說我這位朋友所面對的這種大家庭。成員越多,矛盾就越多,而這個時候就更加需要這位一家之長站出來,辨別是非,調節矛盾,化解恩怨,團結一家人。

為什麼足球場上的紅牌是最嚴重的警告?為什麼交通的紅燈表示停止?為什麼人們用紅色來象徵革命?為什麼西班牙鬥牛士要用紅布來惹怒公牛?為什麼節慶嫁娶等喜慶場合都要以紅色為主色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