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魚

湘潭多水,河多縱橫,河邊有柳,有竹,有荷,樟樹和桂樹生在田畈或村莊的邊上,稻禾一方方地綠著。我問瀏陽河,地方人講,瀏陽河是那首歌唱出名的,其實很小。複查地圖,長沙以東有個瀏陽市,那條瀏陽河起源於羅霄山脈,從長沙匯入湘江。到底湘潭有瀏陽河否,未打探清。湘江從湘潭悠悠流過,清的江水,間或有舟船,江邊的捕魚人,頂著烈日起網。網起網落,但見銀鱗閃閃。

湘江,南方的北流河,起源於廣西桂林興安縣海陽山,與灕江同源。經湘陰縣至磊石山一分為二,再合而為一匯入洞庭湖,全長817公里。便是此江湖,流載那源遠且久長的湖湘文化。

是時初秋,天熱得人隔數小時便要衝涼,濕熱。清涼的湘江,未予涼氣岸人,只看著那一灣江水向北。波光上的汽笛聲,越過柳岸,挾了蟬聲飛揚在田野。方參觀了吉利汽車的湘潭基地,與開發區的閆主任,吉利基地的胡邊疆、吉利大學的石鳳明及數浙商一道,驅車去瞭望蘅亭。望蘅亭緊鄰江邊,繞過許多街道,穿越小巷,此處像一個小碼頭,有泊舟及躉船。湘江邊的植物,也是蔥蘢,故望蘅二字,頗貼切。蘅為杜蘅簡稱,入葯也叫苦葉細辛,或南細辛,是一種香草,開紫色小花。望蘅總是較之望香草給人以想像空間。

到瞭望蘅亭,我想,這就是要來吃魚了。未到湘潭時,遙想那毛家菜,是如何的豐腴與芳香,到湘潭打聽,湘人巴陵兄告訴我,湘潭人最愛不是此,他們有一奇好:嚼檳榔。名菜則要沿江尋找湘鄉河魚,湘鄉河魚必須一嘗。檳榔,已經嚼了,湘潭人煙酒茶加檳榔,全愛。尤其檳榔,凡店鋪皆有出售,我買第一包檳榔,是在一個小書店買的,連書店都賣檳榔,外鄉人縱是未到湘潭,亦可想而知。

落座,一下子還想不起什麼是湘鄉河魚。或者說,湘鄉河魚是什麼種類,有鱗呢?還是無鱗?是大魚還是小魚?閆主任講,今天吃回渡魚。關於回渡魚,我是頭一次聽說,過去也從未聽到湘人說起,什麼是回渡魚呢?等到上了魚,好大的一隻盆!臉盆那麼大一隻鋼盆,魚更大,魚的頭尾在外,卧在大半盆湯中,魚湯中有青椒紅椒,綠蔥白蒜,熱氣裊裊,沐浴溫泉般。魚像熱帶魚,全黑,尖嘴,尾柄細而長,尾鰭巨剪般張揚。就聽介紹,回渡魚乃湘江獨有魚種,此魚無鱗,只在湘江裡面生活,而且就呆在迴流的激水處,專事與激流搏擊,因此得名回渡魚。回渡魚至今未能人工養殖,未細問何故,估計是它的獨特生活習俗所致,誰個能夠複製湘江迴流呢?

開吃。回渡魚的魚皮膠質厚,軟且有彈性,類似鯰魚皮。初始皆誤以為鯰魚,有一客人高叫海魚。我看它的頭,卻不是寬嘴鯰魚。吃大塊的魚肉,細、鮮、微甜,方覺極品河魚風範。一江湘水,悠悠北流,樟松桂竹,棲岸相送,稻花與蓮香,綠意無邊。回渡魚,湘江的精靈,它無鱗,亦無細刺,只有一條脊骨和兩排肋骨般的大刺,魚肉一經夾下,就是無刺的潔白純肉。鮮細且密結的肉質,隱含著水的力量,應是它在激流中不朽搏擊所獲。挑了大塊的肉,狼咽一口,復精食之,也不是鯰魚那樣的精糯,只覺得它的鮮,青田白水般淡雅而飄逸。

以為,這個時代,品美味,又得大過其癮者當吃回渡魚。江河與湖海,美味者,皆精細,鮑魚就不說,黃花魚沒有多大。吃河豚尚且涉險。回渡魚不是這樣子,它細嫩、密結、鮮美的味道,大塊大塊的魚肉,恰宜湖湘文化之中的一氣猛吃狂飲。初吃,未及蘸湯,其鮮業已滿足了味覺,再吃,蘸了湯汁,那就是妙不可言。搭配如此妥當的湯料,確乎是對回渡魚的尊重。

回渡魚的魚湯,我說的是望蘅亭的回渡魚湯,且是2006年初秋的那一個廚師製作,鮮咸適度,微辣鮮甜,蔥姜搭配得體,煮魚時間恰當,熱且在可眺望湘江的桌子上喝回渡魚湯,飲一口烈酒下肚之後的品飲,回渡到味覺的悠然體驗。想著湘江,望著湘江,那迴流上映現的藍天白雲,那迴流之下搏擊的精靈,天設地造以及湘水呵護的神奇。

湘,慣常指湘水。湘水之美,觀者皆有感受。典籍中涉湘即美,湘雲即香草。湘妃竹,美的斑竹。湘繡,世界名綉。然而,湘,又指烹煮,卻是令人想像不到。如湘魚,那就是煮魚了。於以湘之,維錡及釜——《詩·召南·采蘋》。湘魚,湘回渡魚,就是一鍋煮了用盆盛了,一干人等細細品了,時間被湘江帶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