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惟有茗者留其名

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

初開寶篋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

飲茶而傳世者,首推神農炎帝了,神農嘗百草歷百毒,飲茶而解,民間與方誌皆有多樣傳說。一是神農困卧山中,有茶葉飄落於碗,浸泡於水,神農醒來飲,神情大爽,遂發現了茶,以後每遇毒銜茶解之。另一傳說,神農的肚子透明,能見腹中腸胃與吃食,為察各種草木性質,神農吃進各樣草木,細觀其變。待吃進茶葉時發現,此葉如帚,在胃間旋動,把腸胃清掃個乾乾淨淨,人頓時神情舒坦,腦清目明,身輕如風,神農給這枚葉子取名為茶。傳說的想像力,不亞於傳說,不服也不行。

宋朝鬥茶,當是飲茶歷史以來的茗事盛景,坊間也有多種傳記表達,不過多不及范仲淹寫得如此大氣浩然,恢弘壯闊,鬥茶的宋朝遠去了,今天的茶文化還在復活的道路上,蠻讓人懷想宋朝,親近宋朝,要是能夠回到宋朝去,吟茗中歌謠,當是一大爽事罷。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陸羽生性執著,兩次拒從唐德宗賜官之命,他一生就得意於隻身往來野山雄川,問茶探水,煮水烹茗,以茶交天下朋友,然後吟詩著文。所以,今天到得諸多山林茶園,都說當年陸羽來過此地,拎了一把茶壺,煮水烹茗,喝得好生愜意,忘情不返或大讚其茶。只是陸羽傳了《茶經》,他一生的詩文大多散佚,就了無對證,感覺不論去了中國哪方山水,都像是循了陸羽足跡跋涉,有茶蹤者,皆有陸羽,每遇此境,心中是暗生愧意:就是不論怎麼走吧,為什麼都走不出陸羽?因此敢問世間飲者,誰能比過茶聖?

皇帝大人是說,這一回要跟大臣們一起享用新貢好茶了。不過,他卻獨霸了均窯,把均窯定為官窯,只給他燒制茶壺杯盞,禁止民間收藏均窯瓷器,這個玩法多少有悖茗苑清境,略顯霸道,大約與宋朝盛行鬥茶有關。斗,就是要把道理放到一邊去。

茶起南方,《茶經》載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麼說,茶的興盛,是從四川開始的,傳北方後,貴族皇室的品茗鬥茶之風,才大助茗事,相繼讓陶瓷業也興旺起來。「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但終究茶是源於青山幽谷,它傳達的是民間情趣,俗世之雅。蘇子曰:欲將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既源於山水,方清待布衣草民。所以茗中茶聯,有廣泛傳播。畫家鄭板橋的茶聯端是茗中翹楚,他的多數茶聯,有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又多題於茶亭樓閣,為佳茗添香增色不少。「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此聯題於江蘇鎮江焦山吸江樓。「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這是四川青城山天師洞的茶聯。鄭板橋的茶聯茶詩,又是以茶言志,或借茶抒情:「白菜青鹽糝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山光撲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黃泥小灶茶烹陸,白雨幽窗字學顏」,「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一生都不糊塗的鄭板橋,說是喜歡竹子,難道他不是更喜歡茶嗎?

飲茶能飲到此般酣暢淋漓的境界,盧仝茗中亞聖的地位也就可以當仁不讓了。盧仝又稱玉川子,他的家鄉河南濟源還有一個玉川泉,那是他曾經汲水煮茗之泉,關於這一點,現代人不論怎麼飲茶,條件優越的達官新貴,也是難以追隨的。現代都城,我除了在杭州河坊街旁的古井巷尚見到水井有水可飲以外,就只在山西洪洞縣的蘇三獄中見過井了,那井不及電線杆粗,石板鑿的圓井口,井沿有索痕,但那井中絕非善水。

今天的都城,飲水都來自自來水管,沒有人去命名一個玉川水龍頭。我在丰台住時,搞到了一包上品的西湖龍井,約有一斤,一時間興奮得不得了,巴不得喊來半城北京人來共享。但是,丰台水硬,泡的西湖龍井還不如茉莉花茶末子京華8號芳香,只好用礦泉水,買的是西山蘭台礦泉,碰巧了,茶之色香味極佳,爾後相繼換過幾種礦泉試泡,只有西山蘭台礦泉水適宜。當然,北京還是有好水的,那要自己去取。比如從北京植物園沿山徑往上走,到櫻桃溝,那裡有一股好泉,宜於泡上品好茶。但後來又有人說,做了假,被人埋了水管通向那裡,因泉枯。不過無妨,還可以開車去懷柔、密雲的白雲深處,也有甘洌好水。

時至如今,沉睡已久的茶文化漸次復甦。故世事更替,滄海桑田,探究傳統的茶文化,便發現隱於茗事間的中國人的精神,諸多是寧靜淡泊,指向自然,也往往是一種人生姿態。千百年來,茶葉逐漸南生北飲,廣為普及,以至漂洋過海,只是那茗間真情率性歷久不變,有多少盛世豪傑或草莽英雄如同過客,惟有茗者千古留名傳芳。

宋朝有趣的人物還有一個也不能省略,他就是宋徽宗趙佶,這個皇帝多才多藝,偏又懸御筆著下一部《大觀茶論》,細到連茶葉工藝也有描述,皇帝寫茶書的事,在中國歷史中大約只有他一人了,他還寫了一首《宮詞》: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名句,他的名詩《鬥茶歌》一樣有「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范仲淹的貢獻,還在於他將宋朝時鬥茶的盛景作了傳神的表述:

在唐朝的時候,茶風日漸繁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但是,唐朝的茶跟今天的不相同。那時候的茶須加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鹽等烹煮,主要講究它的藥用功能,陸羽著《茶經》開始倡導煎飲法。陸羽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間游至浙江湖州專事研究茶葉,五年後隱居苕溪著《茶經》,此間被湖州刺史顏真卿召去編纂《韻海鏡源》,這功夫遼闊了視界,予《茶經》以許多文化注入。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皇帝中間,喜歡茗事的還有康熙和乾隆。康熙給一味野茶「嚇煞人香」取名碧螺春,使碧螺春和它的揉制工藝流傳至今,成為十大名茶之一。康熙皇帝也沾了碧螺春的光,搞得人喝碧螺春,連帶想起了他,看來題詞真的很重要。據說,龍井茶是因為乾隆皇帝夾入書頁,夾成了扁葉,以後才統一定型為片茶。乾隆寫過許多描述龍井茶的詩文,他觀察細膩,文筆精雅,合乎他的有文化的皇帝身份。乾隆皇帝最令茗中稱道的是在他八十五歲遜位時,有一個老臣含淚相勸時的對話,臣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答: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當然就是茗中君子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